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詭三國 第3285章 施行和試行

《詭三國》第3285章 施行和試行

  斐潛手示意,『但說無妨。』

  『主公既有四民之說,臣之拙見,不妨再增四民之議如何?』荀諶一邊思索著,一邊說道,『如今百姓多有不明是非,不知道理者,非愚鈍也,乃為賊所誤。士農工商混為一談,經學讖緯混沌不堪,士學子弟不通農工,亦云厥詞,尋常百姓自是無從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故多有妄言妄語,不知所謂。臣以為,可於諫議院中增設四民之席,例如夏周之制,以歸其正,以符其名,或可令百姓明其區別,知其事理,士議其學,農議其耕,工以其,商議其市,或可免弄虛作假,偽政劣權。』

  斐潛聽了,不由得心中一跳,頓時沉起來。

  夏周,是上古政權當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朝代。

  一個是從單一貴族部落制度集合為了王權制度,另外一個則是剝離了巫神,為真正的王權制度。

  說是夏朝結束了被儒生所謳歌的『禪讓』制度,然後就以此抨擊夏朝末代王的殘暴無能,但是實際上所謂『禪讓』制度,其實就是原始部落裡面的『頭狼』爭奪,失敗的頭狼未必會當場就死,但是下場未必有儒生所描繪的那麼妙。

Advertisement

  『華夏』二字之所以稱之為華夏,不僅僅是『華夏』二字表面上的意思,也是代表了華、夏、華夏、諸華、諸夏中核心是『夏』,這個詞也就是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時期,周人已用這兩個字來表示自己的正統和與夏王朝相一致的民族一

  就像是秦漢必然言周,而明清多言漢唐一樣,王權的繼承要有其正統,方可讓世人所認可,若是通過篡位,侵占,以及謀殺等較為不明的手段獲取的王位,就多數會讓世人所不齒,執政也難以穩固。

  夏朝作為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王朝,其政治制度的形與發展對於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夏朝的政治結構不僅包括了世襲制、系和法律制度,還現在王權與貴族權力的平衡上。在這種背景下,夏朝的政治制度確實是可以看到一種早期議會制度的雛形,主要現在王權與貴族權力的相互制約和平衡中。

Advertisement

  夏朝的建立者啟,打破了傳統的禪讓制,確立了世襲制,這標誌著王權開始在家族部傳承。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政權的穩定和連續,為後世的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夏朝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系,各級員分工明確,職責清晰。這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也提高了國家管理的效率。系的存在,使得夏朝能夠有效地管理國家事務,維護社會穩定,在後世的王朝之中,依舊能看到吏分工的制度,可以說都有夏朝的影子。

  夏朝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王權與貴族權力之間的平衡。王權雖然是最高權力,但貴族通過世襲制度繼承了特權地位,並參與到國家事務的決策中來,形了對王權的有效制約。

  這種制約,到了後來就演變為了皇權和相權的爭鬥,再演變為了皇權和閣之間的權力爭奪……

  從整上來看,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社會分工的細化,是社會整資源的整合深度所決定的,是一個從放到細的過程。

Advertisement

  有人說華夏執政的髓,就是『開會』……

  斐潛在後世的時候,也一度對於開會這件事深惡痛絕,但是後來他發現,他厭惡的不是開會本,而是厭惡開空會,假會,不涉及任何的實事的那種會。而想要集合眾人之力,解決實際問題,就肯定不了『開會』。而這種『開會』,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也是一種『議政』,或是『議事』呢?

  所以荀諶所言,似乎也是一種政治制度的發展方向?

  斐潛思索已定,便是說道:『友若所言,或可一試。待覆河東之地後,便可於安邑設諫議分院,以試其制。』

  雖然斐潛沒有明言,但幾乎已經是明示了荀諶即將結束長期居於平擔任總管的歷史,正式的可以外放為一地主了,否則何來所謂『試製』之言?

  荀諶不由得拜倒在地,以頭地,『臣當不負主公所託!』

  斐潛上前,扶起荀諶來,正準備說一些什麼的時候,忽然見到遠有兵卒急急奔來,似乎是有什麼事發生……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