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0);
第3284章 施行和試行
峨嵋嶺上。
斐潛背手而立,荀諶在一旁恭謙的落後半步。
遠近之,山巒迭翠,綠意盎然,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幅畫卷。
在後世之中,這峨嵋嶺多已經荒蕪,黃居多而綠稀。
而在當下,峨嵋嶺上還有很多的蕨類植,這些或高或低的蕨類植占據了大部分的區域,使得若是在空中俯瞰,整個峨嵋嶺像是覆蓋了一層綠的鬆地毯。
可是這些目前看起來繁盛無比的蕨類植,卻在氣溫變化,人為損壞之後,漸漸的退化……
就像是函谷關在戰國時期是一個讓六國頭疼無比的關隘,可是到了大漢當下卻已經淪為普通的城池了。
因時因事因地因人,不同的況,當有不同的變化。
植都會進化,不進化的就會迎來滅亡,人類距離上一次的進化,已經是多長時間了?
浮想聯翩的斐潛,被張繡快馬遞送回來的信報打斷了思路。
張繡所描繪的事項,確實如斐潛所料。
河東和河東,百姓和百姓,並非完全是一樣的。
看完了,沉默許之後,斐潛將信報遞給了荀諶。
對於張繡在書信當中上報的河東運城盆地一帶的佃農『不知好歹』的況,荀諶也是皺著眉頭,沉了片刻之後說道,『主公,臣有聞,日以德,月以靈。起落有義,晴有經。蓋山川之所以,河流之涌流。山有盤紆岪郁,隆崇嵂崒,岑崟參差,然不可遮日月。河有登降陁靡,案衍壇曼,緣似大江,然不可容星辰。如今山東之地,猶如日盛則落,月滿則虧,川高不可掩蒼穹,河深不可納四海是也。此等之百姓,猶如山川之灌木,河流之魚蝦,豈知天地日月星辰之運作,又何來明達是非?』
斐潛微微點頭。
荀諶確實是非常的聰明,他甚至猜測到了斐潛的一部分的想法。
河東之地,可以從峨嵋嶺一線分為上下。上部以臨汾平為核心,下部自然就是以安邑解縣等為重點。
臨汾平一帶,在靈帝後期就基本上放棄了,以至於當時的并州刺史丁原一聽到中央有機會便是忙不迭的跑了回去,本就不想要回并州,足可見在當時河東偏北的區域的窘迫和困頓。
而相對於偏南的運城盆地,一直以來都於大漢士族鄉紳的控制之下。
這種控制,是和山東之地控制百姓的手法是極其相似的。
畢竟在斐潛沒有來臨汾平修建學宮,沒有在長安建設青龍寺之前,河東之地的士族鄉紳都是跟著山東的步伐在走。
想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想要改變一地的風俗,那就是難上登天了。
所以上下河東的風俗是有很大區別的。
那麼山東山西的習俗呢?
荀諶的話雖然確實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實際上更多的是在寬。
斐潛負手,眺著峨嵋嶺坡下的蒼茫大地,沉聲說道:『昔秦之霸,天下莫敢不從。然其敗也,如山崩而不可遏。夫秦之所以敗者,非兵不強,士不勇,將不良,法不嚴也。乃在於失民心,失天下之心也。』
『其民心二字,多有言之不詳。何謂人心?秦之初,以法治國,重農抑商,使民無二志。然推天下,便有言其法過於嚴苛,民不堪命也。言何人不堪其命?陳吳一聲怒喝,便應天下之民心,此民心又是如何?謂何人之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秦之敗,乃不知所謂。然今有車覆,又何以為鑑?』
荀諶聞言,不由得沉思起來。他當然不會說什麼民心就是普通百姓的心,畢竟在大漢當下,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都是愚昧的,甚至連姓名都沒有,更談不上理解所謂的政治法規,
思索了半天,荀諶拱手問道:『還請主公賜教,這「民心」二字,究竟何解?』
說民心,道民心,但是真正的『民心』是什麼東西?
說實在的,荀諶也有擔憂。
斐潛對抗曹,那麼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斐潛『瘋了』,要像是『王同學』一樣,大搞什麼土改……
斐潛屯田,授予屯田的百姓田畝,但斐潛依舊是這個時代的『大地主』。
簡單來說,就像是胖子超市一個清潔工工資有六七千,資本家只會笑話那個傻胖子,然後對著員工囂,你覺得好你就去啊,但是如果胖子超市要讓其他的資本家一起給清潔工六七千……
斐潛給那些屯田百姓分自己的,或是無主的地,那麼士族地主一個屁都不會放,至不會在公開場合放,但是如果要讓天下所有的地主都給自己的佃農分土地,那就呵呵了。
斐潛笑笑,『民心者,非金玉之貴,非錦繡之華。乃國家之本,社稷之基石。民之所,君之所向;民之所惡,君之所避。』
荀諶有些無奈的笑笑,剛想要說些什麼,卻是念頭一轉,又是皺起了眉頭來。 (5,0);
斐潛像是說了一圈套話,但是仔細想想,又是蘊含許多道理。
什麼是本?
什麼是基石?
什麼是民之所和所惡?
如果一個國家的執政階級,都不清楚民眾希和厭惡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亦或是要強行的要讓普通的百姓去扭曲希,去麻醉自我,那麼就算是刪除屏蔽了所有陳勝吳廣的信息,也終究是免不了在大澤之中的那一聲吼。
斐潛擺手,『民心之題甚大,且不如說民議罷。』
荀諶不由得呼出一口氣,連連點頭。
這兩個字,囫圇說一說倒也罷了,誰要是真往裡面細嗦,那誰不哆嗦啊?
『民心有民議,然民議非民心。猶川之於四海,一之與眾也。』斐潛緩緩的說道,『然漢之民議,多以謬之,偏聽偏信者眾,持重清明者寡。』
這不僅僅是在大漢,甚至在很多封建王朝之中都是如此。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就是就是越是普通的民眾,就越是容易跟資本共。這個資本,不一定局限於後世的資本家,也同樣可以是擁有大量生產生活資料的地主,士族,豪強,世家。
『鹽鐵之論,便是與民爭利,不分對錯,不論得失,唯有免之,方是罷休。』斐潛搖頭說道,『然漢失鹽鐵,百姓得其利乎?孝武鹽鐵之時,鹽價幾何?今又幾何?』
荀諶不能答。
西漢之時,就以鹽價來說,相對來說是比較便宜的。在西漢時期,有些年份,鹽和谷的價格甚至相等或是相近。在漢武帝實行了鹽鐵製度之後,鹽的價格確實是比之前有較大的增長,但是在取消了鹽鐵專營之後,鹽價並沒有應聲而降,而是急劇攀升。
這其中或許也有一些通貨膨脹的因素,但是如果和糧食相互比值,漢初的鹽價就從原本的一比一或是一比二,到了東漢時期就變了一比五,甚至有時候是一比八。
所以,很明顯,漢代的士族子弟攜裹著百姓抨擊朝政,取消了鹽鐵國營,但是百姓的負擔卻並沒有減輕,反而是加重了。
斐潛所說的,確實是華夏一個典型的問題。
漢武帝並非是國營企業的創始人。
畢竟在春秋戰國時期,連皮生意都有國營的……
但華夏之中有意思的現象是,一旦出現朝堂監管的國營企業和民間企業發生衝突,社會輿論就是不分青紅皂白一邊倒地撐民間企業。
即便是這種衝突是正常的商業競爭或是糾紛,也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撐民企。
真要計較起來,民間的這些士族鄉紳對於普通百姓的剝削,或許還更嚴重一些。朝堂之上的免租免稅,救災救難,也往往是被地方吏豪強所侵吞瓜分。而地方士族豪強崛起的時候,又有幾個是沒有原罪的?有幾個不是靠著踐踏法律準則,違反社會道德才起家壯大的?
𝘴𝘵𝘰.𝘤𝘰𝘮
可問題就在這裡了,民間的民議卻先天傾向於這些士族鄉紳。
當然,這裡面肯定有士族鄉紳在暗中引導輿論的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董仲舒將天子和上天劃上了等號。
也就是,『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西方將罪都給了上帝給了耶穌,而在東方,這個『上帝』,就是天子。
天下不管有什麼事,不管百姓有什麼不如意的,最後的罪責都是天子的,或者是天子之下的朝閣的,至於這些問題究竟是不是真的屬於朝閣,屬於天子的,大多數人都不會去想的。
當然,皇權既然攝取了全天下最高最大的權利,也就需要背負最大的責任,所以就決定了『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這句話沒錯,作為天子就必須面對百姓的所有不滿,去解決百姓的所有苦痛。
可問題在於這些百姓傻不愣登的將統治階級的中間階層,也劃歸到了自己的混沌善良的陣營裡面,不就將士族豪強作為自的神寄託,讚頌和誇耀他們,對他們的利益得失同,就像是那個老佃農一樣對於王老爺的損失傷萬分……
這不是斐潛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了。
在曹還沒有進攻河東的時候,斐潛曾經帶著斐蓁北上山,就遇到了一群百姓攔著車馬為了自家老爺喊冤。
斐潛沒責怪那些百姓,而是隨後將那個鼓百姓鳴冤的鄉紳治罪了,才算是剎住了這種將斐潛和百姓都當傻子耍的戲碼。
但是這樣一個事,也在斐潛心中留下了一個警示。
河東如此,山東又是如何?
一個普通百姓,一個連生產生活資料都沒有的佃農,卻在念叨著鄉紳豪強的好?
斐潛認為,這大概就是因為天子和老天掛上了鉤,就像是民眾在無奈的時候總是咒罵賊老天一樣,是對於自己命運的無奈和對於痛苦的宣洩。
但是對於當下大漢來說,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真的就是百姓的敵人?
對於大漢百姓來說,是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好,還是一個分崩撕裂各地為政的戰國好?
歷史已經做出了選擇,可百姓依舊混沌。 (5,0);
確實在中央集權的王朝系之中,也有不政策是讓百姓不滿意,甚至是有意剝削百姓的地方。但不滿意,不代表就會是敵對的關係。
主要還是矛盾的對立和統一。
斐潛越發的覺到後世那些初高學習當中傳授的知識,真是神……
人類是群居,相互之間組社會,分工合作,進而創造出財富。但既然是分工合作,那必然需要有一定的秩序,而秩序就必須要掌權者來維持,這就必然形了權力。然後這個權力由什麼組織架構來掌控制約監督,則是為了不同的政治制。
所以要問題分析。
如果在斐潛沒能占據關中,沒有做出四民之論之前,斐潛來說這些話,任是誰恐怕都會哈哈一笑,就算是什麼都不說,也會在心中不屑。
畢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而現如今曹軍敗相已,曹只是在做垂死掙扎,斐潛同樣說這些關於家國制度,治國方針的話,卻會給荀諶帶來不一樣的,覺是斐潛高瞻遠矚,走一步看三步!
『主公所言甚是,民議斑駁,難分良莠,又有賊潛於百姓之中,借公民之名,行私人之事,』荀諶緩緩的說道,『臣倒是有一策,只不過思慮甚淺,不知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