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鄧名雖然不知道文安之、袁宗第、劉純等,但聽說過鄭功、李定國和李來亨這三個人。正是因爲知道李來亨是在中國大陸上抵抗滿清的最後一方統帥,所以發現對方纔三十歲時,鄧名覺他真是太年輕了。
現年三十九歲的晉王李定國,是鄧名原本所知的三人中最年長的,比鄭功還要大上四歲。幾年前李定國先後攻滅大漢孔有德和尼堪,南明的聲勢復振。但好景不長,轉眼之間就發了李定國、劉文秀、孫可的三王訌,導致南明政權土崩瓦解。
經過這場大劫後,重返昆明的李定國認真檢討之前的過失,決心好好修補與馮雙禮等秦系將領的關係。除了西營的秦系將領外,李定國更打算與夔東的前闖營衆將多做接,不再拘泥於以往的門戶之見。得知馮雙禮等大批秦系兵在四川行都司駐紮下來以後,李定國就連續派使者去建昌,想說服他們返回雲南與自己匯合,或是允許李定國的晉系部隊前往四川。這樣西營衆將重新團結起來,依舊是一不可輕視的力量。
但建昌周圍的西營秦系將領對此不屑一顧。他們來四川行都司的時候,已經把沿途的百姓和資都帶走了,認爲李定國無法派兵追擊他們。就算李定國有這個心思,貴州吳三桂的威脅也足以打消他的這個念頭。
得知建昌的衆將不願意返回後,李定國退而求其次,不再強求對方回來與自己會師,或是允許自己的軍隊進四川,但希對方至在戰略上服從自己的領導,能夠對共同的敵人採取統一行。對於這個要求,建昌的西營將領也含糊其辭,並不明確表態。有了李定國整治劉文秀的前車之鑑,馮雙禮他們都懷疑李定國還會對自己秋後算賬,所以要保持軍事上的獨立地位。
見到李定國的第二個要求仍得不到滿足,昆明的晉系將領羣激憤,白文選、賀九義都認爲建昌軍欺人太甚,要李定國以永曆天子的名義切責。剛剛重返西營旗下的馬寶也表示,逃去建昌的西營秦系、蜀系總共只有兩萬左右的甲兵,而且派系混雜、人心不定,他願意帶五千兵直取建昌,爲晉王把建昌收回朝廷治下。
但李定國立刻否決了武力解決的提議。
他對衆將說道:“當年我年輕氣盛,總覺得我大義在手,別人不同意我的計劃就是心懷鬼胎,就是貪圖個人的私利,不肯爲朝廷出力。因爲意見不合和一些小衝突,我就把蜀王(劉文秀)關起來,害得他鬱鬱而終,現在回想起來,我慚愧得汗流浹背。我們的爭執,差一點導致朝廷傾覆,使中興大業毀於一旦。幸好上天不絕漢祚,我們今天竟然還能重返昆明。這次我一定要痛改前非,絕不能再自相殘殺,給韃子可乘之機。”
“可是馮雙禮本來就對朝廷不忠。當年孫可那賊劫持天子的時候,他就態度曖昧。”白文選說道。
馮雙禮對孫可更敬重一些,在三王對峙期間,一直堅定不移地站在孫可那邊。孫可開始篡位行後,馮雙禮也不像李定國、劉文秀那樣立刻反對,而是在旁觀,若是孫可功,似乎他也會樂觀其。
“你們知道我擊敗孫可,從貴州返回報告天子時,聖上是怎麼對我講的麼?”李定國問道。衆人當然個個不曉得,李定國嘆息了一聲,道:“當時聖上沉默良久,對我和蜀王說,若是能擒住他也就罷了,但一開始最好不要去迫他。”
衆人無不愕然,沒想到永曆天子居然連孫可這個公開作的逆賊都想放過。
“當時我和蜀王據理力爭,都認爲聖上此言不妥,所謂除惡務盡,豈能坐視孫賊盤踞貴州,當時……唉……”當時李定國和劉文秀還在私下討論,認爲這只是因爲永曆膽小如鼠罷了,所以沒有把永曆的擔憂放在心上。
但是當清廷得知孫可帶著十幾個人逃到湖廣後,順治立刻派使者趕到湖廣,封孫可爲親王。當初孫可手擁幾十萬大軍,擁有西南的大片領土時,想從永曆手中要一個王位是千難萬難,眼看現在已經是窮途末路,順治、鰲拜君臣卻視他爲征服中國西南的至寶。
之前清軍攻破昆明時,滿清認爲西南的大事已定,順治、洪承疇的一些對奏也沒有必要繼續保了,於是得意洋洋地公佈出來,當作順治皇帝英明的證據,李定國也有機會知道了其中的容。
шшш▪ тт κan▪ CO
原來,當年洪承疇奉順治之命從北京啓程趕往長沙,出任五省經略,他在北京陛辭時就對順治言明:征服西南的策略是以防爲主,坐觀南明自己生變。在隨後幾年洪承疇與順治的奏章通訊中,他一再強調這條大方略,並主持修建了從陝西一直延到廣西的五千裡防線,用來抵抗南明的攻勢。
在奏中,洪承疇不厭其煩地向順治指出,如果南明不發生訌,那麼清廷想在軍事上擊敗西營、闖營和鄭功水師的聯合是不可能功的。與其試圖武力征服,還不如及早設法談判,形南北朝。
但洪承疇再三重複他的觀點:首先李定國與鄭功互相猜忌,絕不會誠合作;其次就是李定國與孫可必然發訌。清廷應該積蓄力量,在訌發後攻擊四分五裂的南明。
整個長沙幕府的戰略可以簡單歸結爲:絕不主進攻,絕不侵佔南明的領土,直到南明自己發生崩潰。
洪承疇的戰略得到了順治的全力支持,幾次北京戶部員都嫌洪承疇的戰略給清廷帶來巨大的力,維持五千里長的防線花費巨大,而且由於堅決不進攻,所以這個負擔也看不到解除的盡頭。對於來自各方面的力,順治一概替洪承疇頂住,保證長沙幕府的防戰略能夠堅持下去。
在三王訌發前,劍拔弩張的孫可、李定國各自調兵遣將準備火併,前線明軍紛紛返回後方,準備武力解決其它系統的明軍。駐防湖廣的八旗兵見明軍的領地空虛,自認爲是滿人,不顧洪承疇的令襲辰州並將其奪取,向北京報功求賞。八旗兵的擅自行讓洪承疇非常憤怒,他要求順治皇帝把這些跋扈的滿人立刻從他旗下調走。
在這次的衝突上,順治依舊堅定不移地站在洪承疇一邊,毫不猶豫地否決了請功奏章,勒令佔領辰州的八旗兵立刻撤退,然後馬上返回北京。
對照南明的反應,就可以看到洪承疇判斷之準確:當辰州失守的消息傳到貴州後,孫可立刻下令停止針對李定國的員,調馮雙禮等主力返回湖廣前線,準備奪回辰州;而李定國和劉文秀也暫時收起了對孫可的敵意,把各自的兵強將重新派向東線。孫可和李定國都不約而同地寫信給對方,表示大敵當前,兄弟之間無論有什麼不快,也該設法和氣地解決。
但當滿清主放棄辰州後,南明三王又不約而同地立刻忘記了他們剛剛主釋放出的善意,很快就關係徹底破裂,大打出手。
“四十不。”李定國想起洪承疇的險策略幾乎使漢人的江山毀於一旦,他對手下衆將說道:“往昔我魯莽切,沒有容人之量,好不容易纔得以返回昆明,以後一定要與延平藩、夔東諸將誠團結,驅逐韃虜、復中原。建昌那些人可都是西營的老兄弟,我若連他們都容不下,將來延平藩、夔東軍怎麼能夠與我共事?”
因此,得知鄧名在湖廣連戰連捷的消息後,李定國決心予以配合,盡力向貴州發一些牽制作戰,使得吳三桂和趙良棟無法回頭。而且李定國審視地圖,認爲重慶對川鄂明軍的重要不言而喻,只有攻下重慶才能把東西兩川連爲一。這樣雲南、四川背靠著背,就可以專心對付正面的敵人。
李定國派使者來建昌,就是提議聯合發起對川貴清軍的攻勢。元氣大傷的李定國很難獨自向貴州發起進攻,所以他希建昌的明軍能夠北上到都平原,然後攻擊重慶,威脅保寧、遵義等地,這樣定能牽制貴州清軍的一部分注意力。雖然遵義那條路不適合大軍通行,但或許清軍會派出幾千人馬去增援,這時李定國再於雲貴邊境進行一些佯,可能讓吳三桂有危機四伏之。
不過李定國的心思完全得不到建昌明軍的理解,在馮雙禮等人看來,現在四川行都司與都纔是背靠背——兩者乃是鄧名旗下的同盟軍,而和雲南明軍則有著不仇怨。
現在建昌明軍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南面,馮雙禮等人的部隊也都部署在與雲南接壤的地區,就連已經被破壞殆盡的東川府,爲了保證安全都派駐了偵察部隊,以防李定國的軍隊突然進四川行都司境武力解決他們。
以前有三王訌時結下的仇,以後也許鄧名和當今天子還會有一場大位之爭,馮雙禮他們已經把晉王視爲大敵。
“雖然鄧先生楚,但我們已經是鄧先生的人馬了。”狄三喜在會議上發言,衆將都知道他的話就代表了馮雙禮的意思:“鄧先生已經把這裡的軍戶和田土都分給在座的諸位,難道晉王還能給得了更多麼?要是天子迴鑾了,鄧先生給我們的田土和軍戶是不是還要還回去?”
衆人紛紛搖頭,誰也不肯把吃進肚子裡的再吐出來。
“當年晉王說過,孫可是咎由自取,與其他人等無關,我們信了晉王。但晉王把我們劃爲‘老秦軍’,奪職解任,還拿走了我們的甲兵,我們可不能再上一次當了!”狄三喜的發言又引起了一片共鳴,現在建昌的人差不多都在三王訌後捱過整。
“就算鄧先生暫時不回四川,但他不可能不要四川。現在我們實力尚弱,無法追隨鄧先生打天下,但我們至要替鄧先生保住四川,不讓他人染指。”狄三喜越說越是慷慨激昂:“將來鄧先生復南京、復北京,回過頭來一看,看到四川依舊在他提拔的將領手中,依舊對他忠心不貳,那時鄧先生就會知道我們的忠誠和苦勞了。”
狄三喜的話讓很多人都深以爲然。
聽說鄧名遠離四川而去後,有不人發生搖,他們對李定國的畏懼已經深固,現在靠山走遠了,就忍不住又想投奔回去。但今天狄三喜的講話層層遞進,先是談到現在大家的好日子,然後回顧了當年的怨恨,重新喚醒了大家對李定國的不滿,也讓衆人更加不願意把手中的權利出去,最後還雄辯地證明了:只要爲鄧名保住四川,不讓它落永曆之手,這份功勞就足以保證大夥兒未來的富貴。
有眼前的利益、未來的功勳,還能給不厚道的老上司添堵……大家紛紛同意就這麼辦了,說什麼也不能再聽晉王的指揮。
“而且以我之見,晉王這次絕對沒安好心。”狄三喜已經從馮雙禮那裡預先得知了晉王的要求,他轉述給衆人後,又進一步分析道:“晉王見我們衆志城、陳兵邊境,知道無隙可乘,所以就勸我們去都,然後去重慶。到時候,我們在前線廝殺,晉王就趁機奪取了我們的本,然後迫我們當前驅,爲那個逃去緬甸的傢伙奪取四川。”
狄三喜談到永曆,不由得顯出一臉鄙夷之。當初孫可造反的時候,他就勸馮雙禮出兵幫忙,因爲他本不能理解爲何李定國一定要支持那個無能的朱家天子。難道晉王忘記了,當年正是因爲朱家天子把大家得活不下去了,大夥兒纔起來造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