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績站在迴殿兩個理穢的法陣前,心裡慨萬千。真正是踏破鐵鞋無覓,得來全不費功夫,他之所以選擇來迴殿值守,一不為那三十塊靈石的月薪,二不為那塊可以節省開支的銘牌,而是為了這兩個法陣陣基。
迴殿兩個法陣座落的位置非常奇特,完全是鑲嵌在一塊突出的巨石中。巨石長百二十丈,寬八十餘丈,厚三十丈,整塊巨石大部分都懸於軒轅山頂之外,下麵是萬丈深淵。
簡單的說,兩個法陣陣基就是在這片巨石上挖出的兩個大,而且是上下通的大。大的形狀為鬥狀,上闊下窄均為圓形。兩個陣基中大的一個上端直徑有五十三丈,下端收為直徑三丈的圓口,小的一個上端直徑二十八丈,下端收口為二丈的圓口。天氣好時,站在陣基邊緣都能向下看到萬丈深淵中有雲霧繚繞,這要是有恐高癥,真未必敢向下看。
鬥狀陣基壁上,刻有無數線條以勾勒串連,更有很多陣眼以安放靈石作為驅。另有螺旋狀石階直通陣基底部,這是方便修士佈置法陣用的,李績看著頭都有點暈,這要是腳底打摔下去,直接就從下端小圓口出,萬丈深淵下,怕不得碎骨。
大的陣基壁還嵌有靈石上百,而且走近時臭氣熏天,看來是現在正使用的。小的那一個壁沒有靈石,很多地方也被苔癬覆蓋,氣味正常,應當是早已廢棄不用的。
人吃五穀雜糧,便要排泄出恭,天經地義,修士也不例外。神仙進食後會不會排泄他不知道,他隻知道修士並不等於神仙。反正在新月門,大家都是要上茅廁的,包括方玄,方山等一眾大修。軒轅城為青空大世界頂級宗門的凡俗聚集地,門中高階修士無數,別說是金丹,怕是元嬰以上的大修都不,但他們在軒轅劍派山門修行,卻不是在軒轅城。數十萬凡人和低階修士纔是軒轅城的主,這麼多人,一天會產生多排泄,想想都可怕。這麼多的穢如何理,對一座城市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城外有大片的靈田,卻與普通莊稼地不同,挖的是靈渠澆的是靈水,卻不是澆糞。
修士對自所環境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早在軒轅城初建時,這座迴殿便應運而生,便是小的那座陣基,後來隨著城市的擴容,才又建了這座正在使用的大型陣基。陣基刻的是消融法陣,正宗消融法陣威力很大,屬於進攻法陣範疇,能使誤的修士分解微小的粒子,當然,理穢不需要這麼大的威力,所以它其實是個閹割弱化版的消融法陣。
李績計劃大幅度提高天地靈氣度,必須的條件便是這麼個鬥狀陣基,越大越好。這本來是件不可能完的事,這個世界的福地都是有主的,誰會允許他如此搞但軒轅城迴殿的法陣完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既能掩人耳目,又能修道煉氣,再合適不過了。
經過權衡,李績決定使用小一些的法陣,一來他估計自己前期修為比較低時對靈氣度的要求不會太高,二來大的法陣現在天天使用,來回切換陣型太過麻煩。對自己據前世知識創造的引靈陣他早已畫好了草圖,這幾乎是他大半年來每日都會考慮計算的結果,靈石暫時不缺,但勾勒陣法連線的材料需要購買,考慮這麼大的陣基,需要的材料絕不會,好在所需的材料都是普通材料,價格便宜,而且這是一次投資,勾勒完後就不需要再次新增。
想到就做,因為這近二個月他幾乎轉遍了軒轅城,對各種店鋪的位置也算得上悉,至於價格,為了節省時間,也顧不上這點小錢了。自從氣功道後,李績幾乎沒有全心的投過修練,在新月修習初月行氣訣時看不到功的希,凡世旅行這半年更沒辦法,這種覺太糟糕,就象食放在眼前卻因牙疼不能吃一樣,他太想真正開始自己的修練生涯。
首先,李績先找了家鐵匠鋪預定一張直徑三丈的圓形鐵製格柵,這東西他打算卡在陣基底部那個二丈方圓的圓上,既不耽誤靈氣流,人又能坐在上麵修練。這下麵就是萬丈深淵,不小心掉下去的話就什麼都不用想了。
然後是陣基材料,主要是銀汞和聚神砂,還有量的黑曜石,銀汞是勾勒各個陣眼靈石的主,本的靈力傳導效能非常好;聚神砂是南方海域一種變異蝙蝠的糞便,能傳導意識,修士在築基後擁有神識,那時布陣就不需要這東西了,不過李績現在連最初級的璿照境都不是,當然也沒有神識,有了聚神砂,便能控製整個法陣的運轉,是築基期以下修士布陣必不可的;黑曜石的作用主要是儲存靈氣,這麼大的法陣,陣眼也數百計,不可能都使用靈石,一些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用黑曜石來替代。
置辦材料花了李績大半天時間,一直到晚上才大概購買齊全,為了節省靈石,他用了黃金付賬,半天時間,四千兩黃金就歸了別人,李績不由的嘆修道真是個勞民傷財的職業。
這一晚李績睡的有的香甜,天還未亮便爬起來準備平生第一次的消糞經歷。
山頂的清晨來的格外的早,車夫們在東方亮起第一白時便開始往迴殿匯聚,慢慢的大罐馬車越來越多,最多時同時有四十多部馬車同時向法陣傾倒穢。四十多輛馬車圍住法陣滿滿一圈,這場景太過壯觀,李績從來沒想過數十萬人的戰鬥力有這麼強,即使法陣全力開啟,穢在法陣掉落過程中不斷被分解看不見的粒子,然後被沖出底部圓灑向深淵,可那氣味卻無法分解,臭氣直沖雲霄。
李績總算是明白了為什麼這地方輕易留不住人,這世上有幾個人能容忍這惡氣彷彿數十萬人同時在你邊拉屎撒尿一般,而且這些人吃的還不是一般的好。。。為了修道,我忍了,李績心想,不過是不是應該準備個口罩啊。。。
劍徒之路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