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全書完三個字,我重重的松了口氣,六年了,這本折磨我六年的書終於結束了,好在寫出最後一個字時,我仔細回味,回想全局,認為基本還是寫出了當初的那份初衷。
記得當年封推時我寫過一段話:“如果把明朝比喻一位子,那定然不施脂,不著華服,卻生清靈、蘭心慧質。雖然你看到的微笑,但那笑卻很神,因為謹慎,時時提防。如果你對稍有侵擾,傷害也只會是你自己,而只會永遠笑著,讓你愧而去。”
提筆寫小兵的初衷之一,也是惋惜這個沉靜而幽的文明的沉淪,所以我就想在書中推演,若大明繼續存在下去,會是怎麼樣?特別又經過主角改良,剔除了糟粕的優雅文明。
便如現在若看到一個錦衛,是不是覺很酷,那種華冠的震撼。
所以,就有了這個故事。
當然,本書主要寫明末十年的事,那些人與事,要表達的己經表達了,再寫下有畫蛇添足之,所以故事就到此結束。然那種想象的畫面已經停留在腦海中,因為那種世界與人已經打開,這就夠了。
戛然而止,余音嫋嫋,我認為是最好的收筆方式,留有余味,又沒有英雄遲暮的悲哀,也是對筆下人的珍惜。
不過一個故事也需要讀者的品味與陪伴,很謝這麼多年讀者們的不離不棄,小兵寫到現在,績一直讓我很滿意,現在高訂一萬七,均訂八千,這個績我很滿足,謝謝大家的支持。
另外回應下前段時間書友們對一些歷史人死亡的爭議。
我認為,死亡是一個歷史人的完整循環,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缺乏了死亡,他們的生命就不再完整。
便如:
盧象升不死,他還是盧象升嗎?
孫傳庭不死,他還是孫傳庭嗎?
楊國柱不死,他還是楊國柱嗎?
他們不死,人就會失去魅力,因為他們不再是他們。
他們不死,他們華就被抺殺了,是對他們的不敬。
如果尊敬他們,就讓他們死去。
而他們雖然死亡,仍然偉大。
他們雖然死亡,仍然活著,並世世代代被人們所銘記。
我認為,穿越改變整的國運,文明的氣運,但沒必要抺殺一些原本歷史人的華。
至於一些原本就沒有華的歷史人,他們是死是活不重要,單純為劇考慮就行。
最後,一些書友問起新書,新書《續南明》雖然有十幾萬存稿,但我覺一些設定與人還要再考慮一下,否則寫到後期可能會出問題。而且我現在非常累,寫作真是腦力與力結合的極限運。
所以,我要休息一下,估計會在九月的中下時候發新書。
這裡再發一下新書《續南明》容提要: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
大明宣德六年,鄭和第七次率艦隊出使西洋,曾自豪在《天妃靈應之記》碑如此宣示,此時大明國力如日中天。
然時間到了崇禎末年,大廈將傾,帝國將亡,世來臨的影,籠罩每個百姓心頭。
胡虜橫行,流寇肆,天災,殍遍野,文明就要毀滅,前方看不到希。自五胡華,蒙元寇,中華又將步黑暗無底之深淵。也就在這崇禎十四年秋,一個後世的靈魂,意外來到大明,在淮北那片奄奄一息的民中……
謝謝大家的支持,老白牛於2016年8月日0時48分!(。)(梧州中文臺)《明末邊軍一小兵》僅代表作者老白牛的觀點,如發現其容有違國家法律相抵的容,請舉報,我們立刻刪除,的立場致力於提供健康綠的閱讀平臺。【積極配合"打擊互聯網穢信息專項行"請書友們踴躍舉報!,謝謝大家!】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鷓鴣聲裡數家村,瀟湘逢故人。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辛棄疾 天下第一大幫江左盟的宗主梅長蘇化名蘇哲來到帝都金陵,同時也帶來了一場場風波與一團團迷霧。 具有雙重身份的貴公子,爭嫡中的太子與親王,手握禁軍的國中第一高手,統率南境鐵騎的美麗郡主……周旋在這些權高位重身份不凡的人之間,爲什麼反而是行事低調的蘇哲成爲了所有事件的核心? 掀起狂風巨濤的那隻幕後之手,會不會就是前一波惡浪席捲之後留下的泡沫? 他的身份,究竟是雪夜薄甲逐敵千里的少年將軍,還是病體支離年壽難永的陰沉謀士? 他重回舊地再遇舊友,他翻雲覆雨機關算盡,到底是想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 這是一個既有晦暗陰謀,也有兄弟情義的故事,在這個故事沒有走到最終結局之前,也許你,也可以左右它的走向……期待你的觀看,更期待你的意見哦~~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朕奮三世之餘烈,用天下之大義,乃執三尺劍,以做天下王。朝鮮衛氏王頭已懸漢北闕。南越趙氏納土內附。中央帝國,天朝上國,即將成型。但這還不夠!朕的眼睛裏,現在只有匈奴!帥師伐國,北擒單於問罪於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