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武俠仙俠 雪中悍刀行 第421章 衣衫如雪徐鳳年

《雪中悍刀行》第421章 衣衫如雪徐鳳年

北莽左右兩翼各五千騎的兩名主將,幾乎要失心瘋了,他們能夠以騎軍份參與攻城,撈取這種唾手可得的頭功,雖說戰功注定不大,可勝在輕而易舉,遠遠不用像撥三萬步卒那麼拚死推進到城牆下,然後豁出命去蟻附攻城,作為兩翼騎軍,其實不過就是在馬背上象征進行多,盡量幫助南朝邊鎮的那幾支銳步軍製城頭箭雨,加上北莽本就有弓弩陣地和兩千多架投石車作為拋主力,所以兩支騎軍本就不用承擔任何責任。一小≧說 ≤≦≦

北涼鐵騎早就索出一條規律,北莽蠻子的邊軍,是老爺軍或是兒子軍還是孫子軍,只要看他們領軍主將的份即可,出北庭的將領駐扎南朝邊關,往往不會差到哪裡去,但也絕對不會太高,故而麾下統轄兵馬,往往是中遊偏上的位置,以兒子軍居多。一則是北庭大姓貴胄和大悉剔本瞧不上眼西京廟堂,在那幫眼高於頂的草原大人看來,恐怕除了黃宋濮、董卓柳珪這些大將軍和持節令,就沒有幾個真正可以算是當的人。再則皇帝陛下一直貫徹春秋民與隴關貴族共治南朝的策略,並不支持北庭大人摻和到南朝。南朝本土將領的話,大抵上就按照家族品第的高低來看,以隴關豪閥子弟最為金貴,例如親自趕赴流州老嫗山戰場的完銀江,他那支完騎就是南朝邊線上的老爺軍,無論戰力還是裝備,都屈一指。然後便是隴關系勢力以外的甲乙高門,同樣在南朝軍政固,且往往對北涼各支野戰主力騎軍十分稔,不容小覷。

這兩支騎軍便是典型的南朝邊關兒子軍,家族祖輩早已暗中托關系走門路,好不容易依附了駕親征的太子殿下,這才獲得這份近似於躺著撈功勞的待遇。

Advertisement

哪裡能想到還沒進馬弓程之,就各自到了兩顆鐵釘子,給扎得模糊,心肝都疼!

兩支騎軍,出現將近千騎的巨大傷亡,結果一枝箭矢都沒出箭囊,到頭來連拒北城的城牆都沒著,主將能不心驚膽?

拒北城最右側戰場,兩人拒馬。

南詔韋淼與東越劍池柴青山,兩位中原宗師之前素未蒙面,自然更無手切磋的機會,卻配合得堪稱天,滴水不

韋淼多以赤手空拳對敵北莽騎軍,出手大開大合,極為乾脆利落,每次出拳勢大力沉,以至於往往一名衝殺而來的騎卒,會連胳膊帶刀一起被崩斷,北莽騎卒手中的那柄優質彎刀簡直就像紙糊的一般脆弱。

而柴青山向來以劍妙劍氣幽深著稱於世,剛好與韋淼剛猛拳路相輔相,這位劍道宗師很快便不去刻意追求氣勢如虹的殺招,多以挑刺兩式殺敵,劍尖所吐劍芒長不過兩尺,卻已是如同手持五尺青鋒,剛好能夠站在地面上準刺中北莽騎卒心口,亦或是輕輕斜挑騎卒脖頸,一柄長劍竟是始終不染猩紅。

此時只見韋淼驟然改變先前一招半式便製敵於死地的兇悍拳風,或是以弧形走轉的輕靈之勢,或是以腳不過膝的趟泥行步,形快遊走,擰腰搖抖甲,每一次以肩頂背靠迎上北莽騎卒的戰馬,憑借金剛魄,本不顧及戰刀劈砍,瞬間就能夠將一匹邊軍戰馬撞得馬蹄離地橫飛出去,由於韋淼步伐急促,總能夠在數騎之間見針,雖然北莽有意識鋪展開衝鋒寬度,一下子拉出七八騎甚至十數騎並列的鋒線,試圖打破兩位中原宗師一前一後的穩固格局,盡量不給兩人轉換氣息的機會,可是韋淼隨之改變的快進快退快打快收,仍是阻擋下了一撥撥的騎軍衝陣,北莽騎軍雖說已經意識到必須不惜以十騎百騎命去換對手一口氣,只求慢慢耗死這兩位中原宗師,在這種險峻形勢下,韋淼每次隻去針對坐騎而不針對北莽士卒的出招,開始蘊含有巨大的螺旋暗勁,這就造就出一幅幅誇張荒誕的畫面,許多北莽戰馬的飛掠方向,簡直就是匪夷所思,有可能向兩側橫飛,有可能倒撞而去,甚至有可能傾斜向上飛起,如此“龐大”的暗,讓北莽同一列騎軍和後方騎軍皆是防不勝防,極大程度限制住了北莽騎軍快推進形兩座包圍圈的企圖。

Advertisement

即使有一些網之魚,想要越過韋淼向兩側繞弧包抄,柴青山自然不會刻板死守著你前我後的規矩,作為劍冠絕離東南的一宗之主,當真以為老人的劍氣只有兩尺而已?

死了兩三百騎,這支北莽騎軍不願退,更不敢怯戰。

死了五六百騎,那名千夫長一咬牙,希憑借車戰拖死兩名武道高手。

死了足足千余騎後,這名始終沒敢親陷陣的騎軍主將,已經殺紅了眼,知道自己完全沒了退路,一聲令下,讓麾下所有騎軍一律棄刀!只靠往死裡加前衝,用戰馬衝撞那兩人!

之後整整五百匹瘋狂衝鋒的戰馬,如同自殺於兩位中原宗師之前,墜馬北莽騎卒,只要沒有當場昏厥或是斃命,皆是主刀廝殺。

天下銳,悍不畏死,確實不獨有北涼鐵騎。

第一場涼莽大戰,涼州虎頭城,幽州葫蘆口,流州青蒼城,北涼邊軍人人不顧,北莽士卒也同樣轟轟烈烈而死!

第二場涼莽大戰,從西域雲山口,流州那條北方廊道,老嫗山戰場,再到涼州關外左騎軍對陣冬雷騎和然鐵騎,每一戰場,敵我雙方,俱是殺得氣回腸!

所以北莽一直堅信,只要打下北涼,就等於已經打下了幅員遼闊的整座中原。

而北涼也始終認為,真不是他們故意看不起什麼中原銳,什麼兩遼鐵騎,只要是在那種易於騎軍馳騁的廣袤地帶,一旦對上了大規模草原騎軍,離軍伍的腦袋再多,也不夠北莽蠻子砍的。

在一場注定會湮滅在歷史塵埃的圍爐夜話中,坦坦翁笑問某位手掌朝柄的至友,若是惹惱了徐家,乾脆造反,與北莽聯手南下中原,到時候你我怎辦,豈不是了千古罪人,你碧眼兒位列榜,我桓溫得榜眼?

Advertisement

那位當時在離朝堂如日中天的輔大人,神淡然給出一個牛頭不對馬的諧趣答覆:只希到時候咱們廟堂之上,袞袞諸公別都覺著殉國水太涼,懸梁家無繩。

桓溫猶在那座廟堂之上,依舊是屹立不倒的坦坦翁,可在今年秋之後,就已經逐漸淡出朝堂視野,幾乎不怎麼參加小朝會了,老人深居簡出,愈沉默,不願與人言。

如此一來,輔張巨鹿心深,對於藩鎮割據的北涼徐家,到底持有何種看法,便更加不得而知了。

反正隨著江南世族與遼東門閥在離廟堂的鬥爭愈演愈烈,某些兩袖清風卻肩挑道義的讀書人,在太安城站穩腳跟後,便開始出一些聲音,語不驚人死不休,說那個張巨鹿的老國賊,不但專擅朝政,甚至還勾結西北邊軍,故意養虎為患,以便自固地位。

這些人雖然暫時數量不多,但份往往不俗,被視為空有一學識抱負,卻只能在永徽年間,被妒賢嫉能的碧眼兒領銜之張廬打,如今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便應當仗義執言,為蒼生社稷說幾句公道話。

一時間讚譽一片,文人風骨,道德宗師,一國棟梁。

這些已經鯉魚跳龍門的讀書人,或是本就生在將相公卿之家的名士,相比絕大多數的普通讀書人,人數不多,但說話的嗓門最大,聽眾最多。

在這個祥符三年秋之後,太安城廟堂最高,甚至連跟西北徐家鬥了那麼多年的兵部衙門,其實都沒有刻意雲一役的慘烈勝利,加上之後通過兩淮道驛路傳至京城的流州老嫗山捷報,以及6大遠部涼州左騎軍的全軍覆沒,兩淮道新任經略使韓林和節度使許拱,一字不差地據實稟報給了朝廷,但依舊很奇怪,整座太安城,從庭院深深的高門大戶,到鳴犬吠的市井巷弄,從頭到尾都沒有談論此事,大概是因為前者不願意說,後者聽不到。

京城的老百姓,至多聽說了北涼徐家在流州那邊打了幾場小勝仗,在涼州關外吃了個大敗仗,然後很快就要被北莽幾十萬大軍圍住了那座拒北城。

沒辦法,也委實怪不得這座習慣了二十年坐看雲起雲落的太安城,它的燃眉之急,是遙臨兵部尚書銜的征南大將軍吳重軒,親自統率十萬南疆勁軍,竟然仍是抵擋不住三大藩王向北推進的叛軍。

大柱國顧劍棠的兩遼邊軍,按兵不

據說繼承顧廬產的兵部侍郎唐鐵霜,即將出京,率領京畿大半銳在吳重軒大軍後,布置出第二道防線,只等兩支遼東鐵騎火南下,相信到時候便能夠轉守為攻,必會一口氣將叛軍趕回廣陵江南岸,什麼白兵聖陳芝豹的蜀地步卒,什麼燕敕王趙炳的蠻夷兵馬,什麼桿一個的靖安王趙珣,不值一提!

對於離而言,耗時二十年、傾半國之力打造出來的兩遼邊軍,就在離趙室臥榻之側的這支世間頭等銳,仿佛就在太安城眼皮子底下的自家人,才是一國砥柱,才是定海神針。

西北徐家,擁兵自重,怎麼能夠信賴?

北涼道,一個將種門戶多如牛、讀書種子麟角的蠻橫之地,怎麼有資格與天下善的太安城、與富甲中原的廣陵道、文風鬱鬱的江南道同席而坐?

拒北城外,大概是史上兵力最為懸殊的那場壯烈戰事,有人死了。

死者是舊南唐儒士程白霜。

這位幾乎就儒聖境界的年老讀書人,與目盲琴師薛宋一起位於戰場最後方的中原宗師,本該最後死才對。

老人力盡氣枯而死。

韋淼柴青山和樓荒於新郎分別擋住了五千北莽騎。

吳家劍塚吳六鼎,劍侍翠花和立槍於後的徐偃兵,死死擋住了北莽左翼萬人大軍的腳步。

南疆舒朗,龍宮嵇六安,和武當山俞興瑞三位宗師,已經深陷於右翼萬人步陣和兩支增援騎的包圍圈,其中還險夾雜有近千蛛網死士和北莽江湖高手。

北莽中路步陣,朱袍徐嬰與從大軍腹地返回的聯手,加上劍氣縱橫的隋斜谷在後方策應,終於勉強牽扯住了那道滾滾南奔的洶湧水。

在這期間,雖然去了一趟北莽那座弓弩陣地大殺一番,但是對於數量多達兩千多架且位於漫長弧線之上的投石車,依舊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若是針對這些攻城利,單憑徐嬰和隋斜谷兩人阻擋中路步卒,以及源源不斷通過兩條寬闊廊道奔殺而去的一支支騎軍,極有可能就此使得兩人徹底深陷泥濘。原本陣容最為史無前例的中路,在徐偃兵和俞興瑞不得不去往左右之後,加上徐年需要與拓拔菩薩對峙,鄧太阿則需要去直面天上仙人,以確保年輕藩王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地跟北莽軍神爭生死,否則本就已經“得天獨厚”的拓拔菩薩,又有天人在頭頂不斷“煽風點火”,一旦讓他順利攀至武道巔峰,哪怕拓拔菩薩只有一炷香功夫,躋五百年來第一人,始終需要分心的徐年也絕無生還的可能,別說斬殺拓拔菩薩,連活著返回拒北城都是奢

如此一來,就不得不應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況,不得不束手束腳,否則以的修為境界,在軒轅青鋒已經纏住鄧茂、慕容寶鼎種涼又沒有前來阻攔的前提下,不是沒有可能在北莽大軍中如無人之境,不但可以毀掉半數投石車,而且功退。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