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簡單,也是很直接的原因,因為跪下去,這些地方鄉紳獲得了『好』。
很多時候,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會將這些跪下去的原因歸咎於晚明的政治腐敗,僚無能,表示是國家的財政瀕臨破產。晚明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大幅削弱,尤其在北方,頻繁加派『三餉』,導致民怨沸騰,所以才使得這些北方地帶的士紳對於明朝失去信心,轉頭拜在辮子腳下。
但是實際上,這種說法掩蓋了一部分的事實,或者說,是顛倒了一些邏輯的關係。
這些士族鄉紳,核心的述求是為了維持自,以及自己家族的利益,保持或是獲得更多土地資產,所以在明朝無法保護地方的時候,他們就立刻拋棄了晚明,尋求和實力更強的新政權合作,同時順帶拆晚明的臺,來向新政權表示忠誠。
就像是冀州當下的這些士族鄉紳所做的一樣。;
斐潛能夠理解這些人在世中權衡生存、利益與文化認同的理選擇,但是並不贊同他們的行為,也不認為這是一個什麼的『傳統』。
華夏有一個不怎麼好的習慣,就是為了什麼『主義』或是什麼策略,就會矯枉過正。就像是對待俘虜,或是說為了瓦解敵軍,就會特意的給與俘虜額外的優待,然後明明一起戰鬥的戰友,卻因為不支持這種派別意見而被排。
『給子龍傳信。』斐潛緩緩的說道,『於發兵前,棄暗投明者,稱之為「智」,可待其上。因兵戰不利,俘虜而降之者,稱之為「明」,降等待之。若兵至城下,方獻冊而降者,稱之為「通」,不優待,不得免役。若有死戰而全忠孝之名者,可念其忠勇,免其家小,然不免其族。後投之人,不可優於先降者。若有功勳,當以另計,不得以降名而夾陳之。此外,以所降縣城百姓而計論錙銖者,皆不!』
『遵令。』龐統看了一眼斐潛,但是依舊拱手應道,『主公所言甚是,自當如此。』;
團結,應該是『團結部』,而不是『團結外部』。
試想一下,如果說像張郃這樣的,在幽州大戰之前來投的兵卒軍校,轉頭一看自己辛辛苦苦打生打死,然後還不如後面投降的某個人,這心理能平衡?
為了在某個關鍵節點上降,給出一堆的『優厚』條件,之後才發現因為這樣導致部矛盾,相互爭鬥……
與其如此,還不如一開始就將這些投降事項確定好。
因為斐潛現在有了火和火藥。
歷史上為了攻略敵國,或是什麼重要的關隘,常常會因為某些區域太過於險要,或是難以速克,導致不得不以厚利來引敵方投降,然後等投降之後,或是反悔,或是明升暗降,或是用其他的政治的手段來平衡部矛盾,但這明顯是屬於亡羊補牢的行為,已經造了傷害再來說什麼正義不缺席。;
火藥和火,會在相當一段時間,摧毀整個封建王朝的城池防系,重新構建出新的進攻和防的戰爭模式。
所以斐潛如果再繼續用舊有的模式來理這些地方鄉紳,顯然就不適合了。
冀州士族鄉紳當下的這些舉,以及斐潛讓趙雲做出的對應策略,就可以看做是在冀州地區,先行展開的試驗,後續可能會因為某些問題進行補充和修正,但是整的方向是確定的。團結敵人不能比團結自己人的待遇還高!
這種思維模式若是不能改正,到了後世說不得就依舊是什麼『寧與友邦』了!
不過麼,即便是有了火,火藥,但斐潛還是不認為當下的驃騎軍,就能媲後世的一些近代陸軍,畢竟軍隊的戰力並非是一部典,或是量先進武就可以稱雄天下的,而是需要一個完整的民政、商業、軍事系來進行支撐。
所以斐潛現在不能按照曹的畫的道來走,而是要讓曹跟著驃騎軍的節奏來!
而南北兩個分路,就是變奏的開始,而真正的樂章,便是在當下奏響!
那一年,一道流光起自天外,墜於東南。 那一年,孝宗皇帝託孤於榻前。 那一年,天地翻覆,雷海漫天。 也就是那一年,他子承父業,只是小小的百戶官。
一個工科狗帶著科技晶石回到了古代,身為皇子他不想爭霸,不想腹黑,只想守著他的一畝三分地種種田,搞搞工業,混吃等死。
趙定 一朝穿越到的大乾,成為大乾戍邊的燕王。 胸無大誌的他並不想稱霸天下,也不想當皇帝,怕死的太快,隻想在封地裏麵當個逍遙自在的土皇帝。 沒事遛遛狗,養養花,調戲調戲侍女,順帶著弄點連珠弩,神機大炮護護身。 一邊上書朝廷和朝廷哭窮,一邊建設封地。 於是乎,八年之後。 大乾邊疆外,一座座塔樓平地而起,一架架神機大炮立在城頭。 三十米高的混凝土城牆,八架馬車並排的超長戰時要道。 底下無數密網橫行。 眼看著封地固若金湯了。 趙定終於心滿意足的收手了。 也就在此時,皇帝來了。 皇帝:好家夥,我讓你戍邊,你給我建成戰爭堡壘了?還有你給我哭窮,但倉庫裏那比國庫還多的銀子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