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殘疾王爺站起來了 第123章 123 永昌帝什麽都知道之慶王版……

《殘疾王爺站起來了》第123章 123 永昌帝什麽都知道之慶王版……

第123章 123 永昌帝什麽都知道之慶王版……

今晚匪群夜襲, 一共出九百零六人,匪首大當家陳威被慶王誅殺,二當家王晟中箭被彭大紀手下的水軍活捉, 餘者八百多人當場死在朝廷水軍、騎兵的刀箭之下,三十來人負傷被俘,另有幾個水好的趁水中逃走了,山中幽暗, 為了避免再中埋伏,彭大紀沒讓水軍去追。

八艘大船上的水軍準備充足,只有七人死于箭傷,四十多人負傷。

但慶王率領的州府兵有九百多人死在陳威等賊的箭之下, 其中一批人的箭傷并不足以致死,卻被沖下來的匪群補了刀, 只有朝後逃跑的十幾人以及幾個倒地後便裝死的兵僥幸存活。

慶王手臂挨了一刀,傷口不算深, 但他從京城王府帶來的二十四個必須保護他的侍衛只有兩個堅持到了騎兵的增援。

戰船上帶了軍醫,上岸後軍醫急忙為慶王清理包紮。

小兵們舉著火把嚴嚴實實地戍衛在慶王四周。

慶王坐在地上, 垂著眼,面沉。

今晚一役, 兩個匪首一死一俘, 匪群主力也功被剿滅,單看這些他是打贏了, 可彭大紀的水軍幾乎完好無損, 他帶來的援兵卻死得比匪徒還多,甚至要不是彭大紀安排武陵衛的副指揮使帶了三百騎兵在後方策應及時趕至,連慶王自己也要被陳威等人擒拿……

想到陳威活著時看他的眼神,慶王就恨不得重新拿起刀將陳威碎萬段。

軍醫小心翼翼地在慶王的左臂上灑上一層藥, 再小心翼翼地為其包紮。

傷口理好了,慶王才掃眼江面,質問彭大紀:“為何不追?那幾個逃匪往支流去了,一定會逃回今晚匪窩的臨時駐地。”

Advertisement

彭大紀:“支流越往裏水面越窄,河道也淺,戰船無法通行,改用匪徒留下的小船則有遇到弓箭手伏擊的危險。”

慶王抿,現在他最聽不得“弓箭手”。

彭大紀已然知悉慶王的心,命人將五花大綁的王晟押過來,審道:“你們如何得知商船是餌,又如何知曉岸上會有州府兵?”

別的商船繞路是因為貨膽小,慶王安排的商船貨多,又請了荊州水軍護航,道理上說得通,且慶王只帶量侍衛潭州城,一到就定好了引蛇出之計,此後再未與馮知府走,連一千府兵都是今晚夜後臨時調的,匪徒就算有線人也很難查到江陵那邊過來的蜀商是餌。

王晟大笑:“老子昨晚做夢夢見的,可惜老天爺只讓我夢到了你們的慶王爺,沒讓我夢到你們還安排了騎兵!”

這等鬼話,分明是不想代實

匪首要留著押送京城,彭大紀讓人堵住王晟的,開始審問被俘的嘍啰們,答不上的當場砍殺,連砍了六個,第七個跪下了:“將軍饒命啊,三位當家行事謹慎,每次出山都是臨時吩咐,從不會提前任何計劃,小的只知道今早來了一個線人,定是那線人打探到了消息!”

彭大紀皺眉,看向慶王,他昨晚才派了一個心腹城告知慶王今晚商船抵達此段江面的時辰,這是連荊州軍那邊都掌握不了的行程,船上的水軍更無法洩

慶王明白彭大紀的意思,消息是從他這裏出去的。

但今晚調兵的事慶王只告訴了邊派去給馮知府傳話的那個侍衛,侍衛已經死了,沒死他一個京城侍衛也不會跟潭州匪群勾結,如此……

慶王咬牙:“來人,帶兵去圍了知府府衙!”

Advertisement

等慶王、彭大紀隨後趕到知府府衙,馮知府早摘了烏紗帽趴跪在地,因為他極為寵寵到人家好奇什麽他都會答的小妾夏氏在聽說騎兵圍了府衙後,朝他笑幾聲,隨後掰斷發簪掏出毒./藥自盡,徒留一個爛攤子給他。

“王爺,下真不知道……”

慶王一腳踹斷了馮知府的求饒之言。

.

三大匪首,陳威死、王晟被擒,山裏只剩一個空有計謀沒有戰力的書生柳四夷以及餘下的百十個嘍啰。

引蛇出的計謀不好再用,慶王煩心回京如何跟父皇代了,心煩意想不到什麽好辦法,這時,彭大紀獻策道:“王爺,匪徒主力被誅,餘黨正是人心惶惶之際,王爺可遣那些俘虜回去,讓他們給山裏的匪徒帶話,稱朝廷發了告示,主投案者可免死罪只服三年勞役,若誰能提著柳四夷的人頭來見,諸罪全免且賞銀百兩,如此,匪徒餘黨必將自相殘殺,徹底瓦解。”

殺人如麻的陳威或王晟,小嘍啰們或許不敢手,柳四夷一個秀才郎,隨便哪個小匪都能打得過。

慶王看著他的擺,笑道:“指揮使好計謀,不枉本王離京前父皇對你贊不絕口。”

彭大紀垂眸道:“王爺謬贊,此番剿匪全是王爺出謀劃策,下只是帶兵出力罷了。”

慶王見他是個聰明人,心裏舒服了一些。

如此,他針對匪群主力、餘黨的計謀都是功勞,昨夜的騎兵也是他讓彭大紀安排策應的,而那近千兵的死全因馮知府令智昏,在邊藏了一個匪徒的

五月二十二,在陸續幾十個山匪投案之後,終于有一個臉上帶疤的悍匪出來了,手裏提著三當家柳四夷的人頭,而圍在柳四夷邊的五六十個山匪皆死于為了爭奪柳四夷人頭的自相殘殺中。

Advertisement

至此,潭州石峰嶺匪群終于被清繳幹淨。

彭大紀、慶王都要給京裏寫折子通過四百裏加急提前送過去,彭大紀還特意請慶王先閱覽了他的折子。

慶王看得很仔細,發現彭大紀雖然沒有將他誇得天花墜,卻也將定策的功勞都給了他,還單獨奏了他擊殺陳威之功,奏了水軍中活捉王晟的那個百戶的戰功,最後痛斥了馮知府洩之舉。

抵達荊州半個多月了,慶王終于在心裏給了彭大紀一句誇詞:是個不邀功不貪功的忠厚之人。

之前,慶王還特意請彭大紀吃了一頓席面。

彭大紀深諳場之道,自然不會明著得罪慶王,但他更明白永昌帝才是他最該效忠之人。

所以,彭大紀沒有告訴慶王,皇上早就調了荊州的一個代皇上監察本地員的暗衛過來,暗衛詢問他慶王關于剿匪的一言一行,彭大紀如見天子,半句都不敢瞞。

.

五月二十六,經過幾日車馬顛簸剛剛抵達北苑的永昌帝在行宮的寢宮裏單獨睡了一個好覺,次日一早,兩位丞相就又送來了高高兩摞奏折,旁邊還有一小摞汪公公單獨擺著的無需通過中書省直接呈皇帝親閱的各地折。

永昌帝來北苑避暑是真,不能耽誤國事也是真,因為要在行宮住將近四個月,永昌帝將兩位丞相、六位尚書以及在京的公侯武將要員都帶來了,各地該送去京城的奏折會直接送到行宮,帝王與重臣們批閱後再送到京城各辦。

永昌帝先看被兩位丞相放在最上面的那些折子,這種通常都是大事,折雖,卻并非急要務,有的地方暗衛上報的甚至只是某位大于某月某日收了誰誰送來的人小妾。

為了讓永昌帝有個好心,前兩封折子便是慶王、彭大紀關于潭州剿匪的奏報。

永昌帝先看彭大紀的。

打開之前,永昌帝的心是平靜的,因為區區一千匪徒,朝廷派了五千衛所兵去剿,功剿了是應該的,一兩次沒剿頂多算差事辦得不好,最多還得再拖延一段時間,但絕不會有大傷亡。

打開之後,永昌帝先看到了彭大紀言簡意賅的總結:匪窩破了。

永昌帝不自覺地點點頭,再往下看,老三初初抵達潭州了解況後就定下了引蛇出的良策。

這話怎麽看都是在誇慶王懷謀略行事果斷,永昌帝卻眉頭一皺,聽馮知府講了一通就直接定計了?不是說要找獵戶樵夫詢問進山之策嗎?馮知府說難找就是難找了?興許是馮知府自己沒本事啊。

腦袋想著這些,永昌帝的眼睛已經看到了雙方的傷亡人數,算上引蛇出、瓦解餘黨的兩戰場,匪徒誅殺不足九百,潭州府兵卻死了九百七十七人!

說是馮知府那邊拖了後,可讓永昌帝去的話,他肯定要先清馮知府的底細啊,查查這人之前是怎麽剿匪的,查查這人知府當得怎麽樣品行是否有瑕,這一查不就能查到馮知府邊有個遭遇過匪患還能存活的人小妾了?

親爹親娘都能殺的兇匪,下山就是為了搶銀子搶人,肯定會提前查清楚哪家有銀子哪家有人,還能掉一個給馮知府半老頭子救

永昌帝將彭大紀的折子拍在了書桌上,沉著臉拿起慶王的折子。

才領了差事就春風得意的老三,折子裏倒是謙虛起來了,誇了彭大紀水軍的英勇,誇了他安排的騎兵策應及時沒讓匪徒的埋伏得逞。

永昌帝還是不高興,但想到老三差點被匪徒活捉上還挨了一刀,且安排騎兵策應也算謹慎,永昌帝就不忍心再責怪兒子了,畢竟還年輕,第一次出外差,吃過這次教訓,下次該明白兵法上的知己知彼了。

看完這兩封半喜不喜的奏折,永昌帝剛要去拿下一封中書省的折子,忽然瞥見折那摞最上面的就是荊州來的。

永昌帝大手一轉,拿起了這封。

暗衛所寫全是彭大紀所述,戲文一樣羅列了彭大紀與慶王的每一次對話,包括兩封折子上沒提到的細節。

永昌帝這才知道,原來那支救下老三的騎兵是彭大紀在勸諫失敗之後自己安排的,原來老三挨了一刀後還想讓彭大紀的水軍去支流追潛水而逃的山匪,原來老三帶去的二十四個侍衛只剩兩個了,而招安山匪餘黨的法子跟老三全無關系!

所以,他的三兒子此去荊州只辦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地方軍面前給他們老趙家丟人現眼!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