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殘疾王爺站起來了 第113章 113 “你只管舉薦,若朝議時有分歧……

《殘疾王爺站起來了》第113章 113 “你只管舉薦,若朝議時有分歧……

第113章 113 “你只管舉薦,若朝議時有分歧……

這日是三月十七, 朝廷下午發放的殿試結果,趙璲也提前一個時辰回了王府。

參加殿試的貢士不會再有落選之說,只會評分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級, 其中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會直接翰林院為,二甲進士與三甲同進士出的則需要再在吏部那邊進行一次銓選,最後據銓選結果安排京城的低階職或是外放知縣、縣丞等職。

能留在京城的基本是二甲排名朝前的進士,像狄獻、何文賓這種掛在三甲尾的, 如無特殊際遇基本就是外放知縣了。

趙璲要在工部當差,狄獻即將迎來各種應酬以及吏部的銓選,趙璲只能利用剛剛發榜後的這點時間見他一面。

狄獻被王府的布侍衛請上了一輛馬車,車夫默默趕路, 很快就將馬車趕進了王府西邊的一側門。

狄獻跟在領路的年輕公公後,心跳如鼓, 亦心如麻,完全不清惠王殿下為何要見他, 狄獻已經在腦海裏把他進京後所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都篩查了一遍,他十分確定自己沒有跟惠王殿下扯上過半點關系。

飛泉將狄獻帶到二進院的廳堂, 推開門,示意狄獻自己進去。

過漸漸變大的門, 狄獻看到了單獨坐在北面長幾後的王府主人, 他曾經在殿試時遠遠窺視過一次的惠王殿下。

廳堂裏已經掌了燈,惠王手持書卷, 聽到開門聲, 惠王擡眸看來。

狄獻及時垂眸,過并不存在的門檻,擺恭恭敬敬地跪下,拜見惠王。

趙璲放下書:“免禮。”

“謝王爺。”

因為路上提前做足了準備, 狄獻還算冷靜地站了起來。

Advertisement

趙璲問:“據本王所知,你是薊州饒安縣人?”

狄獻并不意外惠王已經查過他的底細,道:“是。”

趙璲:“永昌二十五年曾任涼州青峽知縣的狄雍狄大人也出自薊州饒安,你們……”

狄獻萬萬沒想到會從一位親王這裏聽到亡父的名字,震驚過後,他紅了眼眶,哽聲道:“回王爺,狄大人正是家父。”

趙璲:“……他老人家可還安好?”

狄獻低著頭道:“永昌二十六年,家父因病辭回鄉,次年便走了。”

趙璲道聲節哀,多問了些狄雍的生平,得知狄雍年近四十才考上三甲同進士出,之後一直在各地輾轉擔任知縣,因剛正不被上峰所喜,于永昌二十四年被調到涼州貧寒之地青峽縣,那時的狄雍已經是五十五歲高齡。

趙璲打量著狄獻,道:“看來你已經猜到我為何會提起令尊了。”

狄獻擡頭,眼中有苦也有自豪:“家父晚年方場,做了十幾年知縣,雖兢兢業業卻并無其他值得王爺記住的建樹,唯有永昌二十五年獻給朝廷的修渠之策讓他念念不忘,并深以為傲,可惜那幾年北邊常有戰事,他老人家沒有機會為朝廷效力。”

趙璲:“你可還記得令尊的修渠之法?”

狄獻不假思索道:“小生不但記得,且記得刻骨銘心。”

趙璲讓他講來聽聽。

狄獻:“涉及青峽縣各地形以及數十條古渠道,敢請王爺人取來筆墨,容小生繪制簡圖,修渠之法王爺便能一目了然。”

趙璲便讓候在外面的青靄去取筆墨。

青靄拿來了幾張能鋪滿半張長幾的宣紙,研好墨後再退了出去。

狄獻一手提著袖子,揮筆先在宣紙上勾勒出一條從南往北流淌的黃河河道,再在河道西邊勾勒出青峽縣一帶遠近分布的幾條主渠以及分散在主渠道上的幾十條小渠。

Advertisement

狄獻:“這一帶平原幹旱雨,自古便有百姓開挖大大小小的渠道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然而這些古渠開挖之時距今最短的也有四五百年,隨著黃河河道變遷、戰事頻發,很多渠道都因無法及時引水而慘遭廢棄。延渠便是一條主渠,渠首離黃河河岸已有八裏之遙,且此黃河河段水流湍急,并不適合挖渠續接。”

趙璲指向延渠渠首下游的一位置:“所以令尊提議在這裏開挖新渠,再朝北延渠道與延渠相連。”

狄獻:“正是。”

說著,他在這黃河河道中間畫了一狹長沙洲,解釋道:“這裏河道較淺,沙洲將河道分東西兩之流,我們只需要在西邊修築一條長三百步左右的攔河壩,便可將河水引新渠。家父親自丈量過幾十次,新渠長約四十裏,延渠古渠長兩百一十裏,召萬人勞力費半年工期便可挖好新渠、疏浚堵塞廢棄的古渠,假使現在工的話,冬前便能全渠竣工,明年開春便能引水灌溉這一帶近四萬頃農田,一舉解決當地百姓貧苦,且為朝廷新增一産糧重地。”

趙璲沉默片刻,道:“這些令尊在遞給朝廷的折子裏都曾提起,你可知道哪些他不便在奏折中提起的細務?”

奏折長度有限,當年的狄雍只能挑最要的說。

狄獻回想老爺子病逝前常常重複給他講起的修渠細節,繼續給惠王講渠口修建的進水閘、退水閘、滾水壩等必要的工事。非農時渠首是關著的,并不需要攔截黃河之水,到了需要灌溉的時候再打開進水閘,讓河水流通整個渠道。

狄獻還講了整條渠道各分水閘的配置,如此既能引水灌溉農田,又能在黃河河水泛濫時利用渠道防洪。

Advertisement

趙璲看過狄獻的殿試考卷了,在中榜的三百多名貢生中,狄獻的文章平平無奇,但此時說起修渠之事,狄獻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眼中帶著一種灼熱之讓趙璲在他年輕的面孔上看到了另一位五旬年紀的狄姓老者。

趙璲相信,狄獻是最適合繼承其父修渠之志的人。

最後,趙璲問:“如果我有辦法調你去青峽縣,你可有把握修好這條新延渠?”

狄獻聞言,跪地道:“真能得此機會,小生願以命擔保!”

.

狄獻離開後,躲在側間聽得稀裏糊塗又莫名心澎湃的姚黃立即跑了出來,湊到狄獻留下的河道渠道圖前,讓惠王爺對著圖再給講一遍。

趙璲樂意為王妃效勞。

有了圖果然一下子就好理解了,姚黃慨道:“想必狄雍大人去世之前就存了讓兒子繼承他志的念頭,才會把狄獻教得這麽好,自己也能獨當一面。”

趙璲:“也要狄獻有天分,如果他只是死記背不求甚解,修渠這種大事他便承擔不起。”

姚黃還是替到死都沒能完這項大功業的狄雍惋惜:“這麽厲害的一個人,怎麽快四十歲了才考上進士?”

趙璲道:“文武皆有紙上談兵,會試、殿試只是天下學子踏場的第一步,後面職能升多高還要看他們理政的實幹,各朝都有一生碌碌無為的狀元榜眼探花,也有從知縣小吏一步步升上來的棟梁之才,實幹、機遇,有時缺一不可。”

姚黃笑道:“狄雍有才卻沒遇到好機會,狄獻才剛要場就遇到了願意給他施展才幹機會的惠王殿下,便是他的造化。”

趙璲垂眸,道:“還不一定能,我只能盡力。”

姚黃從椅後面趴到惠王爺的肩頭,歪著腦袋看他:“與不,王爺在我這裏都特別厲害!”

誰能憑借一個姓就記起六年前的一樁工事提案呢,誰又願意為此去翻幾年前的舊折子去確認這工事到底可為不可為?

是惠王爺啊,一個雖然殘疾了卻依然把天下民生放在心裏的惠王爺。

.

次日上午,連著忙了一個多時辰後,六十多歲的工部尚書嚴綸實在是腰酸,穿著一袍來到院子裏,一邊曬著日頭一邊展胳膊活筋骨。

正扭著腰,忽然瞥見惠王爺邊的青靄公公朝他招了招手。

惠王有事找他?

嚴綸很穩得住,一邊扭著一邊慢慢走了過來,仿佛只是巧逛到了這邊。

青靄低聲道:“王爺請大人過去一趟。”

嚴綸便來了惠王爺的公房。

青靄守在外面,飛泉在裏面的休息室,書房只惠王爺一人。

趙璲免了嚴綸的虛禮,將他面前的河道圖轉向推到書桌對面,示意嚴綸來看。

六年前的工部尚書也是嚴綸,雖然重修延渠的工事提案當年因為種種原因被否了,他也因為六年來一直都在忙碌沒能想起這事,可當惠王爺將這張河道圖推到他面前,嚴綸一眼便記了起來,錯愕地看向惠王:“王爺怎麽突然翻出這個了?”

趙璲:“今科有位三甲同進士名狄獻,我無意聽人提起他的父親是狄雍,偶然記了起來。”

嚴綸沉默須臾,接了惠王爺口中的“偶然”,問:“王爺是想讓工部重批此案?”

趙璲:“是,只當大人想起的狄雍,由大人召見狄獻再考驗一次他的修渠之才,若大人覺得他可用,再由大人去皇上面前替狄獻謀得青峽縣知縣一職,若父皇應允,大人便無需提到我。”

嚴綸看著惠王爺淡泊名利的平和面容,心裏忽地有些難,多好的一個儲君之才,如今都廢了,想為朝廷獻策卻還要顧忌著不與康王、慶王爭鋒。

嚴綸明白惠王爺的苦心,卻道:“狄獻才剛剛考中同進士,工部的員都不會服氣讓他接這麽大的工事,再加上修渠治河歷來都是貪銀的好機會,吏部、戶部肯定都想舉薦自己人,獨臣一人,恐怕難以功舉薦狄獻,且臣也不放心他,修的好當然沒事,花了銀子卻沒修好渠,誰替他擔責?”

趙璲:“你只管舉薦,若朝議時有分歧,我會替你說話。”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