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回到明朝當王爺 0165 奸黨風波

《回到明朝當王爺》0165 奸黨風波

楊凌急步上前,將李東扶起,輕聲道:“大學士,您.......您怎麼帶頭在宮門跪諫啊,兩位大學士有何意見,自可進宮向皇上稟明,這樣.......這樣是凍壞了子.......”。

李東搖搖晃晃地站起來,瞧清是他,目中不由一喜,聽清他微帶責怪的語氣,李東苦笑一聲道:“楊大人,今日皇上借病停了早朝,我這個大學士一時也見不到皇上啊。皇榜若是頒行天下,那便追不回來了,迫不得已我才出此下策,誰料.......百跪諫,劉瑾居然還這般沉得住氣”。

楊凌頓了頓腳,百和劉瑾相持,那才可以從中取利,若是讓劉瑾把文武全斗垮了,整個朝廷癱瘓,那可如何得了?

他從李東手中奪過皇榜,輕聲說道:“兩位大學士若信得過下,此事便予我理,二位大學士勸服百速速回去調養,萬萬不要誤了國事。難道.......兩位大學士還不知道火篩、小王子領大軍七萬攻城掠地,邊關已戰火紛飛了麼?”

李東大吃一驚,說道:“竟有此事?韃靼年年這個時節都要率兵襲邊,烽火傳訊已經收到了,只是目前還沒有收到詳細軍報,今年事態竟如此嚴重?”

楊凌心道:“邊關的快驛傳書也未必有我的信報迅速,況且你們都跑這兒來跪諫了,外邊又被東廠和京營封鎖,縱有信使只怕也進不來了”。

楊凌急道:“正是,國事為重呀,請兩位大學士率眾員先回去吧,現如今凍傷的員急需治療,能回衙辦公的也不可再意氣用事,下馬上進宮,這件‘黨’案,包在下上”。

李東也知道這個時候絕對不是外廷再爭執不休的時刻,邊關告急、外虜侵,一切得以大局為重,他立刻頷首道:“好,將政見不同者打擊為黨,如果大明開此先河,勢必從此黨爭不斷、愈演愈烈,此事就拜托大人了,文武百給我和介夫規勸吧”。

Advertisement

楊凌點了點頭,手舉皇榜,縱聲高呼道:“諸位大人,封還皇榜、解‘黨’之謗的事,楊某愿一力承擔。朝廷不可一日無百,百不可一日不理政。

如今邊陲告危,韃靼大軍七萬,重兵境,攻城掠地、城池陷落,百姓遭殃,請各位大人暫離午門,保重,江山社稷為重、黎民百姓為重啊!”

劉大夏朗,莫看是個七旬老人,這一宿苦熬,仍是神瞿爍,聞言已霍地立了起來,吃驚道:“甚麼?邊境竟已危急若斯了麼?兵部的公文尚未收到,你.......你的消息可靠麼?”

楊凌重重點了點頭,說道:“絕無虛假,請大人速回兵部,恐怕皇上得了消息馬上就要召見你了”。

李東在楊廷和的攙扶下轉過來,提氣高呼道:“諸位同僚,楊大人馬上進宮見駕,已答允代我等將百之意稟明圣上,如今邊關危急,國事為重,大家.......暫且回府,盡早趕回衙門辦差”。

有了李東這句話,百起來,一個個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再去扶助昏迷的同僚,雪后寒冷,下雪時天氣相對卻要暖和一些,加上這是初冬第一場大雪,又又累再加上寒冷,一些質虛弱的員才昏倒的,好在尚無人凍死。

東廠番子有心想去攙扶,那些員站都站不穩,卻執意不肯讓他們攙扶幫助,不過楊凌既然下了令,東廠設在各個路口的番子紛紛撤了回來,被阻在街口外的各位大人的家仆車馬紛紛涌了進來,將各自的大人接上轎子、車中,然后急急拉著去了。

***************************************************************************************

Advertisement

楊凌將李東、楊廷和的轎子送走,這才回到宮門外,敲開角門訊口,遞進了牙牌,里邊驗過之后,看清是楊凌,宮門這才悠悠打開。

楊凌見宮門衛也是甲戈森然,不眉頭更皺,心頭暗暗警醒。

他這陣兒有意把京城給劉謹去胡鬧,而且東廠、西廠名義上均劉瑾節制,劉瑾為司禮監首領,下令封城鎖宮,谷大用、張永、苗逵等人勢必不敢公然違抗,想不到這一來事出突然時連自已也蒙在鼓里,得不到消息。

正德皇帝對自已的信賴雖然仍在劉瑾之上,但是他卻占著一個長,就是天天陪在皇上邊,看來自已在京里除了正常的通訊渠道,也要暗暗布置地下消息傳遞,否則有時難免要被蒙在鼓里,如果劉瑾對自已存有惡意的話.......

楊凌心中一邊想著,一邊徑奔向乾清宮西暖閣,正德皇帝最喜歡住在弘治帝昔年長住的這幢殿宇,自從和后宮冷淡以來,更是再不肯去別稍住了。

楊凌踱進西暖閣,外殿中空的,兩個小黃門瞧見他來了,正要躬施禮,楊凌忙擺擺手制止了,往左一拐就是中殿,正德日常理政務的地方,楊凌正要手掀開黃龍緞面的棉簾子,只聽里邊傳出說話聲,手指剛剛掀開一隙,便停在了那兒。

只聽苗逵的聲音道:“劉公公,這事兒會不會鬧得太大了?咱家已著人去看過,百在宮門外跪了一宿了,若是凍死幾個,激起眾怒,我等更要人攻吁”。

隨即張永的聲音道:“是呀,依咱家看,是不是著人知會楊大人一聲,請他來一起商議一下?”

這時馬永的聲音重重地“哼”了一聲道:“來得及麼?如今是騎虎難下呀,昨兒剛剛請的旨,對皇上說的好好的,說是朝中百欺主年,咱們對劉健等人只以名罰,不以刑罰,以儆百使其敬畏,這可倒好,現在怎麼對皇上待?楊大人.......鬧到這份兒上了,人家肯給咱收拾這攤子?”

Advertisement

楊凌著簾兒向一看,只見一排的紅木帽椅兒,劉瑾著蟒袍,捧著個紫砂的鴿壺兒,就兒喝了口茶,恨恨地道:“就算他們不怕死,咱家就不信那些生慣養的書生馕子得了凍、挨得了,你們慌什麼?挨到中午看看,哼,到時人把番子撤了,準許他們的家仆進來,他們保準兒就坡下驢,跑回家裝死去”。

這時一角蟒袍又閃進視線,轉臉兒坐在了劉瑾旁邊,那是東廠廠公谷大用,只見他苦笑道:“說的是,如今也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如今和外廷較著勁呢,誰先退這仗就敗了,莫要找了楊大人來他看笑話,咱再候著吧”。

他想了一想,說道:“劉公公,你看是不是先把九城的封鎖撤了?雖說天寒大雪進出的人多了,可是南來北往的人還是不,把城鎖了民間不免又要胡猜議,再說這事兒原本也不可能遮得住人耳目”。

劉瑾想了想道:“嗯,張公公,麻煩你通知九城開關吧,不過.......谷公公,東廠在午門的幾條要道上還得注意點兒,莫閑雜人等全跑來瞧熱鬧,那子就大了”。

兩人應了一聲,只見谷大用立起來要往外走,楊凌忙一掀門簾兒,清咳一聲踱了進去。

張永剛剛轉過來,一眼瞧見楊凌不訝然道:“楊大人?今兒怎麼進京了?”

楊凌掃了一眼眾人,見眾人驚訝之余又面,原本有些局促不安的神消解了不,似乎覺的來了強有力的幫手,便是劉瑾雖然不,可是眸子里的喜意也是遮不住的。

楊凌心道:“看來他們這次瞞著我,倒不是有心想將我撇在一邊,而是自以為能擺布得了滿朝文武,卻沒想到攤子越搞越“。

他揚了揚手中的皇榜,故作慌張地道:“這是誰的主意?忒也胡鬧了,劉公公施行新政,正需百鼎力支持,劉、謝不過是致仕之人,過不了多久就會被人場上的影響和德就會漸漸消失,如今說是指斥他們為黨,不啻于把他們抬出來,又了百領袖,這不是自樹強敵麼?”

谷大用等人聽的面面相覷,不約而同把目悄悄瞄向劉謹,劉瑾老臉一紅,他聽說百跪了一夜,心中也有些惴惴不安,覺得自已聘的那位秀才軍師出的主意太過火了點兒,可是又沒有向百低頭的道理,正在那兒撐呢,聽楊凌一說,也不知道自已犯了什麼大錯,不訕然道:“呃.......,楊大人覺得這主意不好麼?”

他站起來道:“聽說北宋徽宗年間,朝中打擊結盟的黨,就立了黨碑,結果將黨一網打盡,再也無人敢予胡指斥朝政,怎麼.......怎麼.......?”

徽宗年間?大宋這一朝黨最是眾多,楊凌通過戲說倒真記的那一朝的許多事,也知道立黨碑的事,他嘆道:“劉公公,這是你那位秀才公出的主意吧?陷主于不義吶,劉公公你想想,那一朝當權的都是什麼人?是蔡京、貫誤國六賊啊!”

他環顧四周,冷笑一聲道:“妙呀,妙極了,劉、馬、張、谷、苗,五位公公加上我楊凌,這黨榜一,大明朝誤國六賊馬上新鮮出籠了”。

劉瑾等人聽的想笑又忍住,一時也顧不上探問何以這黨榜一會有這許多害了,心里只是覺的楊凌的學問那是遠超過他們的,他這麼說必有他的道理。至于誤國賊,誰想做呀,他們還覺的自已是大忠臣呢。

劉瑾訥訥地道:“咱家施以新政,百一概予以反對,這幫書蟲本就是看不起咱們廷,只要是咱們提的、說的,他們就是閉著眼一通反對,連個理由都懶得和你講,那副不屑的面孔,真要把人活活氣死。

咱家本想打打百的氣焰,倒也沒想到他們如此堅決,竟在雪中跪了一宿,幸好皇上今早取消了早朝,要不咱家真要著了忙了,可是.......楊大人將皇榜取了回來,這要是收回來,咱們幾個的面何存?皇上那兒怎麼待?”

谷大用幾人剛剛上位,最關心的就是這個,聞言不連連點頭。楊凌道:“就算沒有此事,難道外臣們就看得起咱們了?再說.......韃靼重兵境,如今邊關告急,需要外臣工齊心合力以抗外侮,這個理由夠不夠?

諸位就用這個理由進諫給皇上,請皇上收回圣旨,皇上必然贊許幾位公公識大,重朝廷,忠君民呀”。

這個理由倒能接,又能討好皇上,劉瑾等人自然點頭,同時也有些吃驚,苗逵已忍不住問道:“楊大人,韃子又來襲邊了?”

楊凌臉有些凝重地點頭道:“嗯,今次韃靼的伯延汗和火篩率七萬鐵騎襲我大同宣府一線,現在已有多座城池失陷,必須要馬上稟明皇上,立即召集朝中大員商議起兵敵之策。皇上呢?怎麼只見你們在這里?”

馬永小聲干笑道:“寧王進貢了皇上一個馬戲班子,里邊有兩位姑娘俏麗異常,又懂得雜耍和戲法,皇上甚是喜歡,昨兒召了們侍寢,想是子乏了,一早傳出口諭來,今兒休了早朝,咱家也不敢進去打擾.......”。

皇上在后宮召嬪妃侍寢必須要皇后用過金印敬事房才可以進,而且有時間限制,到了時辰得把妃子送回宮去,不能和皇上同床共枕、夜話長眠。

小正德的子哪得了這約束,后宮賭氣不去了,想不到卻自已找起了人,只是.......寧王?寧王!

楊凌心里一驚,拔就要沖進皇帝的寢宮,形略,他才回過神兒來,寧王會造反,如今只有他知道,說出來也不會有人相信。不過這兩個人既是寧王公然送來的,已記錄造冊,就決不會是用來刺殺皇帝的。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