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關,位於劍閣縣城南約15公里,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由於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古代曾有「北有山海關,南有劍門關」的說法,如果劉禪沒有穿越而來,歷史上諸葛亮六次北伐和姜維的11次北伐都由此地經過。
劍門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裡共發生過上百次戰爭,它從來未被正面攻破過!包括三國時的鐘會,後周王景,北宋王全斌,都曾與蜀中部隊對峙於劍門,都沒能正面突破劍門關。
眼前正是雄偉險峻的劍閣古道,劉閃想起自己知道的歷史:蜀漢炎興元年(263年),魏國分三路伐蜀。蜀漢接連失去漢中、平關、樂城、漢城等城池后,劉禪聽信黃晧的讒言仍不肯發兵!姜維以微弱的兵力退守劍門關,與魏將鍾會對峙於劍閣,10萬魏軍終不能越。
劉閃暗自嘆息著,滅亡蜀漢的並不是鄧艾、鍾會,也不魏國,而是無能的劉禪!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
孫韶做夢也沒想到,本來是自己和張承夾擊廖化張嶷,怎麼會反被對方夾擊?自己打的本是一場必勝的圍殲戰,怎麼稀里糊塗地變了蜀兵對吳兵的單方面屠殺。
孫韶的3萬大軍被困在狹長的夷水南岸,左邊是湍急的夷水,右邊是陡峭的山崖,前有廖化、張嶷等四將以大樹和巨石阻住去路,後有傅僉點燃枯枝和乾草引起的熊熊大火。
箭雨和落石仍未停止,吳兵已經傷亡過半,孫韻令士兵衝擊多次,仍未能突破前方四將的阻截。孫韶咬咬牙,一頭扎洶湧的夷水之中消失不見。
吳國士卒多習水,眼見主將已經跳水而逃,其他兵卒也不猶豫,紛紛跳水中順流而下,蜀兵則迅速打掃戰場,然後回到恩施城中。
此戰剛開始時,姜維確實中了陸遜的詭計,好在他及時發現並加以補救,這才沒造嚴重的後果。由於廖化、張嶷、鄧芝和高翔四將果斷撤退,他們帶出的1.2萬士卒並未損;姜維昨日攻打恩施時損兵3000,收編城中降卒2000,折算下來就損了一千餘人。
吳軍就沒這麼幸運了,張承的5000士卒或死或降,沒有一個能返回信陵。孫韶的3萬人馬被伏擊,至傷亡1.5萬,估計能平安逃回去的只有萬餘人。
姜維放走了吳將張承。這並非姜維不噬殺,而是姜維覺得,吳國有全琮、朱然、張承這種「無能」的統兵之將對自己更加有利,越多越好!
考慮到秭歸危急,姜維不敢久留。現在這恩施城對姜維又沒了價值,於是令梁虔引1000兵馬將傷的士卒送回永安,自己和幾位將領帶著3.3萬蜀兵直奔東城,到達時已是第二日凌晨。
永安太守鞏志得知秭歸危急,又暫時沒有大將軍的消息,他與吳懿商議后,吳懿已經領著2萬兵卒進駐東以做應援。
遠道而來的吳懿老將軍和2萬援兵讓姜維欣喜萬分,最讓姜維慨的是劉閃的那道聖旨。如今蜀漢兩面敵,聖上駕親征,臨行前仍不忘送來援兵和糧草,這是何等的信任?
姜維知道,自己手上的7萬蜀兵跟吳國比起來不值一提,但這是蜀國能調的所有兵馬!聖上給自己的不僅僅是吳國戰事的最高指揮權,而是整個蜀漢的未來!
古語有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姜維明白,自己就算戰死沙場,馬革裹也不能報答聖恩。唯有效法諸葛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自己的畢生所學,盪盡敵寇,掃除四方佞,復我漢室天下。
蜀中山勢險峻,景宜人,劉閃氣吁吁卻不覺得累。已經過了平關很久,劉閃仍被其恢宏的氣勢所震憾。
這裡已是勉縣地界,劉閃和姜維被蔣舒率領的1萬士卒保護在中間,本來在緩緩行進的大軍忽然停了下來,所有的將士皆面凝重地仰著南方的一個山頭,然後不約而同地跪地三拜,不將士已經泣不聲。
劉閃問過向寵之後得知,那個陡峭的山頭正是定軍山,所有的蜀漢將士都知道,那裡長眠著蜀漢的丞相:諸葛亮。蜀中將士每次經過這裡,都會遙遙地跪拜致哀。
此此景,就算從未見過諸葛亮的劉閃又了眼睛,鄭重地跪地叩拜。雖然自己是君,他是臣,但他是自己的相父,子跪父,天經地義。
大軍繼續起行,劉閃注意到許多百姓提著祭品往定軍山方向走去,絕不像是祭奠自己的親人。劉閃心頭暗想,難道孫玄沒有按照自己待的方式將棺木下葬?若是如此,自己豈不違背了諸葛亮的臨終囑託?
前方不遠就是漢中城,蔣舒率大軍繼續開進,劉閃想查清事的起因,便和向寵遠遠地跟在那些百姓後。此時劉閃穿的肯定不是皇袍,而是普通將軍的盔甲,自然不用擔心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一行人走了一個多時辰才到定軍山腳下,待到近前時,劉閃發現自己確實沒有猜錯,前方正是諸葛亮的墓冢。數十百姓正在有條不紊地興建土木,一座大殿已經基本形。
百姓們見有兵將前來,先是一愣,然後全都大義凜然地跪地請願:孫玄將軍依照聖上和諸葛丞相的願簡單下葬,這是蜀漢朝庭的方行為,老百姓自發為諸葛亮修建墓冢,希不要被阻攔。
這畢竟是民間對蜀漢功臣的紀念方式,劉閃想到定軍山的諸葛亮墓冢在1700多年後都未遭破壞,於是示意大家繼續努力,並保證兵不會前來阻攔,百姓們聞言自然十分激。
已經基本建的大殿正中有一個神臺,其上端坐著諸葛亮的雕像,羽扇綸巾,表莊嚴,栩栩如生;雕像左右,印、劍二侍立兩旁,其下關興、張苞披凱甲護侍左右,他們手握令劍、神鞭,威武雄猛,令人肅然起敬。
大殿後方,左右皆有工匠在雕刻石碑,百姓們要將諸葛亮一生的功跡和壯舉篆刻於碑上,永傳後世。
大殿後方的中間位置就是墳冢。孫玄確實是按照劉閃的要求將棺木下葬的,可能是他將棺木下葬之後,老百姓及時發現了埋棺的準確地點。
現在的墳冢已被壘起六米多高的新土,墳的四周堆砌著整齊的青石護欄,總周長至有60多米;在這個巨大墓冢的四周,老百姓們自發種滿了蒼勁的翠柏和花草。
劉閃不想打擾那些百姓,簡單地看了看,總覺得了點什麼,但又說不上來。
山下,一名在小道邊賣樹苗的子引起了劉閃的注意。此大約十五六歲年紀,長得亭亭玉立,上的布漢服掩飾不住特有的仙靈之氣。秋日的驕不算狠毒,白晰的臉上卻已大汗淋漓。
這裡又不是大城,恐怕在漢中城裡也不會有人買的樹苗,在這人煙稀的小道上,如何能賣得出去?
或許是穿越而來的劉閃泛起了憐憫之心,不想讓在烈日下遭罪,於是上前問道:「小姑娘,這樹苗怎麼賣?」
「15銖,一棵!」的聲音極小,悄悄地抬頭看了看劉閃,然後趕低下頭。
15銖,剛好是一斛米的價格!這樹苗應該遍地都有,怎麼也不值15銖吧,恐怕2棵賣1銖也沒人肯買。
劉閃覺有些可笑,懷疑在漫天要價,但看的神又不像,似有難言之,似乎也不願在這裡高價賣樹苗,也沒指能賣出去。
「29銖,賣我兩棵行不行?」劉閃試著講講價,看看到底在玩什麼花樣。
「不行!」臉上浮現著驚恐之,趕拒絕。
劉閃越發好奇,可惜自己上並未帶錢,於是找向寵和幾名宿衛軍借了30枚銖錢:「好吧,我買了!」
按過銖錢,仔細地數了數量之後,欣喜地往不遠茅屋跑去,欣喜地喊道:「爺爺!爺爺!諸葛軍師真沒說錯!我真的賣出去了!爺爺!真的是30銖!」
「諸葛軍師?」
劉閃確認自己沒有聽錯,好奇地往茅屋走去。
一名白髮老頭已經走出茅屋,不可置信地盯著問道:「小儀,你真的賣出去了?諸葛軍師真乃神人也!」
「老丈,你口中的「諸葛軍師」,可是諸葛亮?」
「這位將軍,你說的不錯,正是諸葛亮軍師!」老頭眉飛舞地說道:「去年諸葛軍師路過漢中,偶然見到我孫,他說我孫有富貴之相,可惜只能活到45歲……」
「諸葛軍師真這麼說?」劉閃更加好奇了。
「將軍,諸葛軍師的話我怎敢欺瞞?」老者將手中的銖錢退還給劉閃后說道:「軍師說過,如果小儀能把兩棵普通樹苗賣到30銖錢,不僅能得到富貴,還能長命百歲!對了,諸葛軍師還專門給小儀改過名字呢!」
「諸葛軍師給改過名字?改的什麼名字?」
「是啊,將軍!」老者欣喜地說道:「我孫本名李湘儀,諸葛軍師給改了「李昭儀」。」
聽了老者的話,劉閃更覺得不可思議:若不是諸葛亮幫其改名,普通百姓家的子,誰敢這個名字?
從西漢元帝時起,「昭儀」是帝王後宮中僅次於「皇后」的嬪妃封號,位同丞相,爵比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