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現代言情 誘他深陷,遲小姐藏起孕肚只想分手 第119章 海上敦煌

《誘他深陷,遲小姐藏起孕肚只想分手》第119章 海上敦煌

1月23日,周五,有風。

    抵達海陵島后,休息了半日。

第二天,郭巍、婳去了江2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

    任燃、郭超仁則駕車去了“廣東海上綢之路博館”。

據導航,博館位于十里銀灘一帶。

    江向海,海域很寬,分很多段,十里銀灘正是其中的一段。

其海岸線足有16.5公里之長,沙質細膩,水質清澈明。

之所以得此名,乃是因浪翻涌,碾出一道道銀浪花。

    春日初臨,海水不如夏日一般泛藍,甚至有些灰蒙蒙的,但銀的浪花,爭先恐后地匍匐于潔凈的黃沙前,化為銀亮的細膩泡沫,也自有一番意趣。

    負責接待的,是館研究員蕭方。

蕭方三十出頭,普通話說得也并不標準,帶著濃濃的粵味,背部還微微有點駝。

    作為博館的門面,一般來說,接待游客會派出專門的接待、導覽人員,他們會為游客提供參觀指導、資訊,并解答疑。

    但顯然,任燃、郭超仁所需要的,不是對展覽、藏品本的解讀,而是對博館建設的經驗。

    所以,館方派出的接待,是館一位資深的研究員,同時也是策展人。

    因為工作的原因,郭超仁接過一些研究員和策展人,知道他們負責展覽及相關項目的研究、策劃、組織。

Advertisement

    論起對博館藏品的理解,相關的文化、歷史、藝的背景,沒有人比研究員、策展人更了如指掌。

    在設計展覽的時候,他們會反復研究展覽的主題、目標,設計展覽容及諸多細節。

挑選展品,撰寫展覽目錄、解說詞,聯系借展單位……都是家常便飯。

    在館際合作的背景下,現在的博館,都很喜歡和藝家、文化機構合作,聯合辦展。

    廣東海上綢之路博館,一開始被稱為“‘南海一號’博館”。

雖然最終定名更高大上,但郭超仁更喜歡“‘南海一號’博館”的稱法。

    博館的正門朝向街口,背臨十里銀灘。

先前停車的時候,郭超仁看到了海面上的一艘復原的福船,也注意到了從福船的位置,到博館背面的一片沙地。

    2007年12月28日,殘長22.1米,殘寬約9.35米的“南海一號”沉船,就是從這片沙地,被移駐到“水晶宮”中,進行水下文“原址保護”的。

    據考證,這種形制的福船,完整的船長為41.8米,船寬為11米,高為4米,載重近425噸。

    歲月滄桑,當年那艘福船,沉沒于海底,經年累月地被浸泡被侵蝕,哪里還能保存完整呢?    此時,船上的文,未曾被進行過專門的采集。

Advertisement

這和“長江口四號”的況不同。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長江口四號”沉船倒扣在淤泥之中,船載文大多被甩了出去。

    安檢之后,剛走進大廳,就看見紅的條幅,和數張宣傳海報。

    條幅上,寫著“紀念黃偉宗”先生等語;海報上,則寫著“海上敦煌在江”的展覽名,及相關的展訊。

    郭超仁便問:“我記得,‘海上敦煌在江’的說法,是黃偉宗先生提出的,他還編著了《海上敦煌在江》一書。”

    “是的,”蕭方說,“我們這個展覽,直接用黃先生的書名,來表達對他的敬意。”

    “這個展覽,起初我以為是臨展。

后來,得知它會為專題展覽,我就沒急著過來了。”

郭超仁笑了笑。

    “不用急呀,現在過來正好,展覽做得更完善。”

蕭方溫和地笑,“這樣吧,我先帶二位去看看這個專題展,怎麼樣?”    “好。”

    在通往展廳的通道里,郭超仁看著館頂部特別的鋼架結構,不無慨之意:“我還記得我八歲那年,2007年時,當時在電視里、網絡里看到“南海一號”的報道,我很激。”

    蕭方笑了笑:“所以,那時在你心中,就埋下了一顆種子?做水下考古研究的種子?”    “是的,”郭超仁如實回答,“再加上,我爸和祖輩們做的工作,都和江海有關,我也很自然地有一種,怎麼說呢,‘向海而活’的理想吧。”

Advertisement

    蕭方抿一笑:“巧了,我也是。

我就是本地人,大學特意讀了文博專業,為的就是以后回到家鄉,能進這家博館。

總算不負所吧!”    頓了頓,他又補充道:“我比你大一點,我大概是十三歲時,親眼目睹‘南海一號’被拖進水晶宮的。

真的很震撼!”    理想照進現實,這樣的人活得很幸福,郭超仁心想,他是,任燃是,蕭方也是。

    說話間,蕭方已帶他們走到了“海上敦煌在江”的門口。

    蕭方語氣突然沉重起來:“黃偉宗先生,是2024年1月21日逝世的,年89歲。

現在已經是五周年了。”

    在生前,黃偉宗先生,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也是文化界的名人,碩果累累,曾得到“廣東文藝終就獎獲得者”榮譽稱號。

    帶著任燃、郭超仁進展廳,蕭方介紹道:“2003年9月,時任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廣東省海上綢之路項目開發研究組組長的黃偉宗先生,帶領專家組一行人,來江考察‘海上綢之路歷史跡’,他提出了說法‘海上敦煌在江’的說法。

‘南海一號’的考古發掘,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眾多的歷史文獻記載、考古發現,都能證明,江在‘海上綢之路’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至是一個中轉站。

    “在博館選址的時候,黃偉宗先生也曾親自參與,并編著《海上敦煌在江》一書。

黃先生認為,‘南海一號’必須留在當地,進行保護和陳列展覽。

他的觀點得到全國各級各界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同,最后,‘南海一號’功落戶海陵島。”

    邊聽講解,邊看著展廳幕墻上的圖文資料,任燃說:“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且不說,船脆弱經不起折騰。

把文留在當地,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護文和歷史的原始信息。”

    “是的,”蕭方目幽深,“百姓們向海而生,向海而活,如此這般,才造就了千年海文化,所以我們一定要讓文繼續‘接地氣’。”

    任燃接了話:“更不用說,一個大型的考古項目,能促進文旅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這是明智之舉。”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