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長公主病入膏肓后 第286頁

《長公主病入膏肓后》第286頁

“明珠。”梅長生輕輕打斷,道,“不妨的,我隨父親去去就回,你與母親和眉山說說話。”

兩個兄長不明所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過有一事寶倒是瞧得出來,那便是阿耶要挨訓了——因為祖父誨人的神,和阿耶罰他們背書抄賦時,可像可像的。

往常最會科打渾,知道祖父雖看起來嚴厲,但只要一撒,祖父就什麼都依著啦。可是現在見祖父當真板起面孔,再看阿耶一言不發的姿態,連也不敢隨意求

小姑娘將求助的眼神投向阿娘,宣明珠更為詫然,路上不是與他說好了,要一起擔的麼?

著梅長生那副意料之中的順從表頃刻醒悟,原來他之前都是哄著的!

如此,更不能讓他一人責了,忙要過去。

沒想到一向疼兒子的梅太太卻攔下了

一耽擱的空當,父子二人率步出去了。宣明珠不解,梅太太輕嘆,又對出一點和煦的笑,“他父親罵一罵,這孩子心里的擔子能輕些。”

到了書房,梅長生親自闔上門扇,轉去外袍,二話不說就跪下。

Advertisement

梅父背對著他,前的書案上設有硯臺筆帖等文房,醒目,撂著一把微微漆的古舊戒尺。

梅父握尺轉過,平日萬事不關心的一雙慵懶眼眸,此刻出湛而凌厲的

他俯視此子:“梅大閣老的信上避重就輕,我要你親口再說一遍,死了幾人?”

他所問,自然便是歸白園里,因試枯癥藥方而亡的人數。

梅長生睫梢微抖,啟開發干的,“十七人。”

“啪!”

那戒尺便落在他背上,重重的揮斥,毫不留,連空中的浮塵也被勁力一瞬震飛。

梅長生眉頭猛地皺,抿忍著。直到聽父親問,你可知錯,他方道:“知錯。”

梅父:“悔不悔?”

梅長生道:“不悔。”

“啪!”戒尺再打。

梅長生后背了一下,著。這樁事,本就是他知錯而故犯,便是再來上十回,他也只會如此選擇。

談不上一個悔字。

“為人夫者,護佑妻子是天經地義。義與仁義,你既有舍棄一端的勇氣,便該有承擔罪責的準備。”

隨著梅父的訓戒,噼噼的響一聲聲回在安靜的書房中。

Advertisement

“天地不仁,以萬為芻狗,是道家通達道理,我不以此教你;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是儒家經權道理,我亦不以此教你。此二者,都可容你矯飾罪,自過心關,卻非你的道理。

“梅長生,你哪怕后從帝師白先生,心底里最信的還是法家。法家,最講規矩法理,講先后之序,你縱使制出藥方救公主殿下、救皇帝陛下、救了后世患病多黎民,這十七命,自病死也好,因藥致死也好,你躲不掉。”

“既不想躲,便老老實實給我著。”

他每說一句,便落一笞,十七條命,梅父責了他十七戒尺。

打到最后,鮮紅的漬滲出中,從梅長生后背的布洇出。

他低頭,卻不躬曲背脊,清秀拔的姿跪在那里,始終未喊一聲疼。

梅父責完,看著那片痕,目爍。瞧著低在他面前的那簇漆黑的發頂,指尖了一

他將戒尺丟回桌上,了下他的發。

過了,便放下。”

梅長生先前無論聽父親教誨什麼,都一心領,唯獨聽見這一句,宛如心口窩揣進一塊暖炭,熏得眼圈發

Advertisement

知子莫若父。

父親一貫知道他所想。

所以上次回家,他只試探提出令梅氏子弟駐西域開辦學塾,父親便直接道:“你將來敢做佞臣,我斷你的。”

父親那時便看了出來,他令梅氏去西北蠻荒之地扎,是為了給自己鋪路,鞏固基,聚積功績,以向圣上求娶大長公主。

當一個有能力又有所求的人高位,權臣與佞,本在一線之間。

就像歸白園事件,哪怕他初心再好,苦衷再多,補償再到位,殺人與救人,本也在一線之間。

這種非常之法,可一而不可再。所以哪怕陛下都已寬恕梅長生,梅父還是要要罰他,罰過后,又令他放下。

“男子立行事,不做不錯,出此門,做十分事,也許便有九對一錯。你不可自恃那九分,便對一分小惡視而不察,卻也不必苛守著那一分,枷上心鎖沉重前行。世間什麼最重?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若時時刻在心里,日子還過不過了?”

這是他梅洵的道理。

“是,孩兒記得了。多謝,爹。”梅長生如釋重負地抬起一雙亮亮的漆目。

梅父反倒不耐煩起來,拉著他起,瞧了眼兒子的后背,取過他的外衫遞去。

梅長生接過,眼簾垂落見那只清瘦有力的手。

想起父親將自己從祠堂背回的那次,想起那句“嚴冬不肅殺,何能見春”。

他忽抿問:“爹,你是不是早已料到,我會將明珠再帶回咱家?”

年輕男子的神中,沒有才被責罰后的郁不滿,反而明朗,還帶有幾分小小的討功喜之意,連背上的傷也毫不覺痛。

這可謂是他長到這麼大,第一次在嚴父前流如此狀。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