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何不同舟渡 第141章 登聞鼓

《何不同舟渡》第141章 登聞鼓

以為,縱然千夫所指,依然有許多人都知道謝卻山的冤屈,這些人一定願意為他站出來說話。

可首先,謝家竟然選擇了緘默。君臣觀念到底已經深世家的骨髓,謝鈞考慮到新朝與家如今的境,已然經不起這樣的風波。一旦朝堂不穩,那麽與岐人好不容易達的短暫和平,也會被輕易打破。

那禹城軍上下總能為謝卻山作證吧?然後南又被一語點醒,那是軍隊。倘若應淮帶著那麽多禹城軍京為罪臣喊冤,那了什麽——宮還是謀反?

對很多事的判斷原本是極其樸素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壞,可當這些政治上的錯綜複雜赤地展現在的麵前,到了不小的衝擊。覺得憋屈極了,卻又無法指責任何人。

可事每日都在惡化,雪塢前門被前來辱罵的百姓圍得水泄不通,他們要求謝氏與叛賊割席。莊嚴的門頭被臭蛋、爛葉子、石灰膏……砸得烏七八糟。即便人已經死了,“正義”的人們還是不肯罷休。

試圖與他們辯駁,卻發現這些人要的本不是一個答案,而是宣泄緒。所以無論說什麽都會被曲解,甚至有人罵是謝卻山的駢婦,試圖用辱讓低頭。終於明白了人言可畏,明白了謝卻山那樣強大的人為何自始至終都選擇保持沉默,因為自證清白猶如海底撈月,非但徒勞,還會了自己的

可就這樣屈服嗎?

不。

一意孤行地要去金陵。這個狀,非要告。要認了,除非死。

謝鈞見眾人該勸的都勸了,攔也攔不住,最終無力地擺擺手道:“讓去。”

這件事已定局,謝家什麽都做不了,一個子,去了金陵人生地不的,能做什麽?謝鈞以為這孩子隻是接不了老三的死,用這種偏激的方式在胡鬧。

Advertisement

他心疼又無力,也許隻有宣泄完,才能往前走吧。那便任由去鬧,了壁就知道回來了。

可謝鈞低估了南的決心,本就不打算回頭。即便隻有一人微末的力量,還是相信事在人為,蒼天有道。

終有一日……終有一日能讓他重見明!為了那一日,雖千萬人吾往矣。

一人一騎離開。

行至城門外,忽聽得後有人呼喊,噠噠的馬蹄聲追來,南以為是謝家的人反悔來抓了,更著急策馬前行。

甘棠夫人好不容易才追上南的馬。

心裏打鼓,戒備地看著甘棠夫人。隻見匆忙下馬,著急地將一隻小小的包裹到南手裏,滿目疼惜地握住南的手。

有些錯愕,顯然不是來勸回去的。

“南,抱歉,我們自己做不了什麽,反而讓你如此為三弟奔走。也請你諒解,父親這麽做有他的道理,自古以來,君君臣臣,我們早就被這些藩籬桎梏所束縛,跳不出去了……”甘棠夫人微有哽咽,“不過今日你去金陵為三弟冤,需要有一個份才好方便行事。你與他雖然不曾婚,但相信你們早已將對方視為此生托付之人。包裹裏有一份新的府文碟,你若願意,從此以後,你就是他的妻。”

眼中的淚水簌簌撲落,不敢說,其實在上路的時候,該做什麽,要做什麽,心裏一點底都沒有。心慌得甚至開始風聲鶴唳,聽到追逐便下意識要逃跑,而以為要來阻止的二姐,實際上給了一顆定心丸。

“二姐同你長話短說,關於三弟是否叛國這件事,背後的博弈更為複雜。去歲汴京攻破之時,各地亦有豪傑擁兵起義,但江南舊臣、世族們仍支持昱朝皇室在金陵建都,一是百年皇室正統的號召力,二來,其實也是為了讓江南的利益最大化。江南富庶安樂,他們都不想打仗,說白了,一開始就不想支援瀝都府。現在這個局麵,是三弟犧牲自己,讓那些反對者理屈詞窮,家才能力排眾議出兵。但倘若天子的決定頻頻出錯,那臣子們還會擁戴他嗎?到了金陵,你且記得一件事——你要駁的,並不是天子敕令,這是難如登天的事,你要狀告的是臣子們,是有人的失誤才釀了冤案,這樣事才可能有轉機。”

Advertisement

“二姐,我記住了。”南用力地點頭,無比激地看著甘棠夫人。

的到來讓南突然間有了信心。在此之前,其實對謝家很失,但現在意識到,他們不是不想為謝卻山說話,而是沒有立場,隻怕行差踏錯。

隻有這樣一個像浮萍一樣的人,才有這樣不計後果的勇氣和可能去做這件事。

“一路珍重,平安歸來。”

——

大捷的風也吹到了金陵,家下令開市三日,普天同慶。都城日夜歌舞不休,四紮起彩燈堆簇的鼇山,鑼鼓喧天,管他朝堂如何暗流洶湧,百姓們的喜怒哀樂都是簡單的,一場勝仗,讓他們看到了安居樂業的希

直到沉寂已久的登聞鼓響起,鼓聲渾厚連綿,傳九重深宮。

君王為表聽取臣民諫議或冤,在朝堂外懸鼓,許臣民擊鼓上聞,謂之“登聞鼓”。

凡擊登聞鼓者,天子下堂親審。

此乃新朝初建破天荒的頭一回,街頭有好事的百姓奔走相告,說敲鼓鳴冤之人,是一子。

有人好奇地問:“那是何人?”

跪於明堂之中,麵朝天子,堅定地道:“小人乃罪臣謝卻山之妻。”

“所告何事?”

“吾夫卻山,不曾叛國!”

一聲鏗鏘,令堂上眾人大驚失。有隨駕臣子嗬斥道:“大膽悍婦,竟在家麵前胡言語!”

徐晝注視著南,道:“接著說。”

他一直在等這樣一個人的到來,可他想不到這天下,誰還能有這般反骨。倘若小六還在的話,那個人一定是小六。但幸好,謝卻山在這世上還有一位有骨氣的孀。

“……他於永康二十二年偽裝份潛大岐,期間為秉燭司提供多份重要報,直至今歲四月廿四,他助秉燭司完涅槃計劃,炸毀龍骨船,令萬餘名岐兵葬江中,也因此他的份在岐人那裏敗,此後他便留在軍中,為守住瀝都府鞠躬盡瘁,不料遭人陷害,汙名。他為了大局,方才屈辱認罪,如此死,實在不公,請家明察秋毫,抓出佞,肅清朝綱!”

Advertisement

掐著袖,手心已是大汗淋漓。此刻說出的每一個字,都斟酌了無數遍,隻怕不能表達得,失之千裏。

“你所說之言,與朝中獲悉的事實並不相符,你可有證據?”徐晝耐心地問。

“我並無實證,但他所做之事,知曉之人並不在數,隻要家願意重新審理此案,便能聚集各方人證!”

顯然這番說辭並不能讓陪審的三司大臣滿意,他們竊竊私語,頻頻搖頭。

徐晝還在等待,他不能立刻熱切地表示他想要重審此案,這口子一旦現在開了,必會激起群臣議論紛紛,討論的重點又會變“是否需要重新審理”,從而引申到他執政朝堂的方針策略,朝堂的格局……諸如此類,而非案件本。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引發許多連鎖的反應,絕非他隨心所能決定的,所以他還需要一個能讓所有人都閉點頭的有力時機。

但南並不能知曉徐晝此時心中所想,地看著堂上的沉默,人雖然還跪在地上,心卻向深淵墜去。

曾在過去的一些瞬間裏與這位君王肩而過,可從沒見過他。等終於見到天的時候,年君主就已經是這般老威嚴的模樣了,距離渾然天一點都沒有把握,君王能否念及舊時功勞,為謝卻山冒一次險呢?

可是憑什麽,就憑這幾句話嗎?連自己都覺得以卵擊石,不自量力。

就在這時,有一殿前司軍匆匆跑了堂中。

家!城外……”

“出了何事?”

“數百禹城軍兵甲卸武著白跪於朱雀門外,他們為避嫌不敢城,但此行前來,是要為……罪臣謝卻山喊冤!”

驚訝地仰起頭。當開始去理解朝堂之事後,便明白一支軍隊如此旗幟鮮明地為一個叛臣喊冤,是一件瓜田李下、極其冒險的事——今日能整齊有素地喊冤,那明日是不是就要造反了?倘若怒龍,那不論他們有多從龍之功,都會變一道催命符。可禹城軍還是來了,在城中,他們在城外,他們就是的後盾。

有一激流迅速充盈了在深淵了底,但意料之中的碎骨並沒有到來,有許多人托起了,托起了他們。

公道自在人心,並非孤軍戰。而他高風亮節的付出,也沒有石沉大海。

隻是即便如此,家仍沒有答應立刻重審此案,隻說此事還需慎重思慮,再做決議。

禹城軍這麽一跪,民間先炸開了鍋,此事迅速流傳開。信不信的另談,好奇是一定的,大夥都湊上去說一,於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希能重開此案,一查真相。

心急如焚地等候在驛站裏,也不知道家還在猶豫什麽,還能做點什麽。第二日,卻來了一位兵部侍郎胡如海大人家的小廝,說是關於謝卻山的案子,請過府一敘。

不知道此人是什麽來路,卻聽說過他是駐守江南的舊臣,當時反對出兵的臣子裏,數他聲音最大。心中有些忐忑,但想到自己如今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了,他總不能殺人滅口吧?更何況,現在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於是就著頭皮去了。

出乎意料的是,胡大人卻不是想象中那般險的長相,倒是個五大三的武夫,聲音洪亮如鍾,子有些急躁。見到南後,他打量了一眼,半信半疑,顯然也沒有太把一個子當回事,直奔主題地問。

“除了禹城軍,還有沒有人能佐證你說的話?”

猶豫了下,該不會是套話想毀滅跡吧?但轉念一想,說出來的人,胡大人不了半分。

“令福帝姬,”南不避不讓地盯著胡大人的眼睛,“謝卻山在秉燭司的代號為雁,小人可以告訴您雁的接頭方式,您隻需去問一問帝姬,謝卻山在完駿家養傷時,是不是讓代為接頭,倘若接頭的方式與我說的一致,那就能證明謝卻山為秉燭司做事。”

胡如海沒料到這個小子的思路如此清晰。

他忽然在到了一種凜冽的攻擊所站的地方即公正,所說的話即真理,理直氣壯,坦坦無所畏懼,任何靠近的謊言和黑暗,都會被碎。

即便還沒來得及查證,胡如海便已經有了一種直覺。

——他做錯了。

而帝姬的回答,證明了那個子說得是對的。

胡如海麵如死灰地坐了下來,也顧不得南還在堂中跟他一起等待著結果。他腦中淩極了,他信奉並構築好的一切都開始徹底崩塌。

不久前他便知道謝鑄叛逃往大岐,但下了此事,不許聲張。原因無他,倘若謝家在這個風口浪尖再出一個叛徒,那謝氏滿門都將不保。家有意偏袒謝家。

胡如海本沒想到,看起來正直無私的謝大人會是個通敵的反賊。可他思及謝大人先前的態度,有些不寒而栗。對於向瀝都府出兵、以及他侄兒的問題上,他都未發表太多的態度,但這樣的沉默,恰恰證明了他已經有了傾向。

但如今謝鑄是叛徒,那在他默許之下被死的謝卻山呢?

念頭早就萌芽,直到今日胡如海聽說有人擊登聞鼓為謝卻山喊冤,他心裏的不安更甚,這才火急火燎地將這位夫人請過來,就是想驗證謝卻山到底是什麽樣的人,他想知道自己在朝堂上的堅持是對是錯。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