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還未開始,政令也未發佈,但因爲蘇澈和不大臣提前過氣,導致這些消息被不大臣事先知曉。
此刻在上朝路上,這些大臣一個個眉頭蹙,低聲不斷談,詢問彼此的想法。
陛下通知他們的最新政令中,有壞消息,也有好消息。
壞消息是陛下打算讓皇子們舉辦各種學校。
就目前確定的,便有醫學院,兵學院,數學院,農學院這四家學院!
這個消息讓他們一時間有些無法接。
開辦學院,一直以來,這都是儒家特權。
在他們看來,只有讀聖賢書,才能治國安邦。
這些學院教的都是什麼下九流的玩意?
什麼時候學個醫還能進學堂學習了?
更別說兵學院這種武夫莽夫的地方,也配開設學堂?
當真是有辱斯文!
數學院也就算了,雖然也是低等學問,但至有些用。
可農學院又是個什麼東西?
教人如何當農民嗎?
這簡直不要太可笑了。
種田本就是那些泥子天生的本事,什麼時候連種田都要靠別人教了?
簡直要笑掉別人的大牙啊,當真是亙古未聞的怪事。
自漢朝以來,獨尊儒,已經歷經了這麼多朝代,這麼多年,還從未有人開設過農學院這種奇怪東西。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真的讓陛下開設了農學院,這東西又有誰願意去學??
那些泥子有這麼多錢,會送自家的兒子上農學院,如何當好一個泥子嗎?
開玩笑呢!
或者說,那些達貴人,王公貴族,花錢送自家的兒子去學這種低賤的知識?
若真有人這麼做,那明日定然會爲應天府所有人的笑柄!!!
這種完全沒有意義,也沒有一丁點用的學問,竟也要爲此開設一個學院,這是他們最無法接的事。
他們真是做夢也想不到,陛下竟然會開設農學院!
一個個都忍不住在心中腹誹,真是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啊!
從古至今,也就是本朝本代會出現這種奇怪的事,因爲皇帝就是個……
這事一旦發生,定然會被廣爲流傳,記載史冊之中,了後人的談資與笑柄!
一想到這點,他們一個個都忍不住唉聲嘆氣,忍不住想要辭告退。
因爲他們都清楚,陛下一旦決定的事,單單憑藉他們是無法改變的。
而且,陛下出卑微,如果他們表現得過於看不起這農學院,認爲這太過於低賤,很可能會及陛下的黴頭和痛點,那他們可就沒有什麼好下場的……
這天下,還是第一次被一個乞丐當了皇帝。
一個乞丐如何能知道怎麼治理天下?
不應該多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嗎?
可事實卻完全相反……
朱元璋最不信任的便是他們這幫文臣!
而且,老朱是開國君王,擁有絕對的權利,容不得他們指手畫腳,這些文臣雖然心裡一萬個不願,但也只能著鼻子聽從命令。
不過,唯一讓他們到欣的便是那個好消息了,陛下終於削減了宗室的供奉。
而且對於皇族後代的供養,也是止於七世,如果六世之中,還無法出現一個人才,來重現輝煌,那以後就會淪爲普通人。
當然,就算份爲一個普通人。
但肯定不是普通人能相比的。
這個消息對他們文臣集團的人而言,算是再好不過的消息了。
如果那些朱子朱孫全部有俸祿,有永無休止的供養,那以後的宗室必然會越來越多,到時候,他們的俸祿又該從什麼地方出呢?
而且,這些宗室還會文的部分權利。
所以,這個消息對他們而言,無疑問是非常好的消息。
在不斷議論聲中,這一天的朝會開始了。
大臣們全部到齊,朝堂上,蘇澈坐在了皇帝的位置上,而旁邊則放著一個椅子,太子朱標便坐在這裡,旁聽朝會。
一上來,蘇澈就宣佈了自己對於制度的改革。
首先就是宗室的供養問題。
皇族之澤,七世而斬。
當然。
這並不針對所有人。
老朱的那些兒子,被封分在各地的王爺們,只要不犯下錯誤,不被朝廷削去爵位,都能將自己的份不斷傳承下去。
這是主家嫡子的傳承。
七世而斬的是分家庶子的惠澤。
此外蘇澈還提出了一個獎懲制度,即便是份尊貴的王爺,所行之事,也要到一定的限制。
有功者賞,有過者罰。
而不是無法無天,橫行無忌,這樣肯定不行。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嘛!
當然,同罪不同罰……
這就是另外一個事了!
如真讓特權階級非要和平民完全一致,要求人人平等,那反而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這就是時代的侷限了。
在這個時代,是不可能做到這點的。
蘇澈對此非常清楚。
除了宗室的供養被削減了之外。
蘇澈還準備讓那些皇子發展各個領域。
可以憑藉他們的興趣,開設兵學院,醫學院,數學院,農學院,教書育人,教導這方面的人才!
這政令宣佈一出。
大殿上下,所有大臣一個個面面相覷,氣氛變得格外詭異,誰也沒有主開口,都沉默了下來。
而那些勳貴武臣,則一個個面驚喜。
魏國公徐達此刻假裝驚訝的問道:“俺們這些人莽夫,也能爲兵學院的老師?”
蘇澈笑了笑說:“當然可以!”
蘇澈一開始的想法是讓燕王朱棣自己瞎弄著,此時的朱棣二十來歲,正是力旺盛的時候,他飽讀兵書,又打了不仗,有這個力來辦軍事學院!
如果朱棣弄得好了,再讓那些勳貴武將去幫他。
不過蘇澈想了想,如果單單讓朱棣一人的話,實在是勢單力薄,不如一開始就將那些勳貴武將拉出來給他站臺。
此外,其他幾個皇子的也都是如此,都先給予一定的支持才行。
如果一點支持不給的話,想要在短時間看到效,那真是有點難。
而蘇澈又想早點看到效。
所以不如一開始就將這一切提上日程!
兵學院這東西其實非常好弄……
因爲武夫士兵之間,也是有教導學問的地方。
明朝軍隊存在一種由督監辦、各級軍組會員的社團組織。
其名爲“武會”!
這個組織一般由各邊督負責發起,守巡兵備道轉遞各衛所立。
關於師資力量,武會會邀請或退休養老或辭職歸家的武將和武舉中科考優秀、理論嫺、武藝練者擔任師範,從中再推舉某某爲會長、某某爲副會長。
武會員爲中下級一線軍,如指揮、千戶、百戶、鎮以及襲職軍舍和武舉武生等軍隊後備人員。
每衛所的武會員數量一般在二十人到五十人之間,每月聚會六次。
每個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天爲學習理論知識,教材爲《武經七書》和《百將傳》。
一般由師範準備課薄一冊作爲教案,詳載每天從第幾章講到第幾章,各員學習後各自要依次講讀自己對於當天所學兵法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不是盲目背誦。
即:“不貴能口頌其言,惟在能心會其意。”
每個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三天爲武藝訓練,主要就是騎這一傳統項目,校優秀者賞給銀兩、銀牌等。
此外每到月終都要赴都察院考覈,至季終查驗各武會人員進步程度,如果績卓然,武會員特行獎勵、會長副會長憑題升用、軍舍武生各加優待。
當然,各地武會名稱也不盡相同,比如吳仁度巡山西時就將當地武會命名爲“鷹揚會”。
此外,到明末還出現了一種類似‘軍練習生’的制度,這就是題外話了。
即便是武人,也會重視知識的傳承,因爲只有如此,纔會越來越強盛。
但這種存在於軍隊裡的組織,和方開辦兵學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不被認可的,是軍部的組織,而後者卻是明面上的,正規的,會有相應資源的學院。
這也難怪這羣勳貴武夫激。
雖然他們一個個份尊貴,要麼是國公,要麼是侯爺,可是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他們卻本比不過那些文臣。
在朝堂上,並不是誰的嗓門大,誰的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的。
朝堂不是菜市場,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在講道理玩心眼這一方面,這些大老天生玩不過這些文臣,這簡直是脈制。
朱元璋爲了維持這種平衡,不希那些文臣一家獨大,還曾經加封魏國公徐達爲右丞相,但也僅僅只是緩解了這一現象。
在明朝的前期,這些超品的國公爺,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很快就會被文臣架空,到後來都懶得上朝了。
很大程度就是因爲這些勳貴只知道打仗。
想在朝堂上玩心思玩手段,肯定是不如這些文臣的。
可如果開設兵學院,培養文武雙全的武。
一旦有能在朝堂上站住腳,擁有一定話語權的武,那結果不一樣了!
這也是這些勳貴武臣之所以如此期待的原因。
徐達立刻站出來,認真說道:“如若能開設兵學院,臣願意擔任院長,把臣的一本事,全部傳下來,教出去!絕不藏私!”
徐達這個淮西二十四將之首都站出來說話了,其他勳貴武臣當然不會再等,此刻一個個站了出來。
這些人一個個都是頂天立地的人,平時一般是不參與朝會的,因爲要麼年紀太大了,要麼不喜歡參加。
可這一次,因爲蘇澈提前過氣,告訴了他們自己的想法,方纔一個個來到朝堂上。
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信國公湯和、衛國公鄧愈……
至於剛剛加封涼國公的藍玉,在這些開國大佬面前,都不夠看的,此刻低著頭也站在了人羣的後方。
此時此刻,武將雲集,大明天團,堂堂出道!
原本不文臣,特別是一些諫臣,準備拼了命也要說話。
但現在……
隨著這樣一羣大佬的支持,那些文臣一個個全部啞火了!
這還能怎麼辦?
在開國皇帝的絕對手腕前,他們的一切手段,都是如此的可笑和不值一提!
不僅僅是兵學院被定了下來,醫學院,農學院,數學院,也順著兵學院的開辦,被順勢定了下來。
辦好了這件事,蘇澈的心很是不錯,瞥了一眼這些已經麻木的文臣,隨口問著:“還有什麼事嗎?”
“兒臣有事要稟報!”
就在這個時候,太子朱標站了出來,他認真說道:“自從取消丞相制度後,諸多國事,全部在了父皇一人的上,兒臣也只能分一點憂,所以兒臣建議開設閣來輔助理國事。”
這話一出,那些已經麻木的文臣,頓時雙眼發出一道,他們盯著太子朱標,一個個都有些激,聖賢明君啊這是!
對於朱元璋這樣不和他們講任何道理,專斷獨權,做事不考慮任何後果,單憑自己想法的皇帝,這羣文臣輔佐起來那一個折磨和痛苦!
最關鍵的是,老朱還是開國君王,誰敢忤逆他?誰能阻止他?
自從馬皇后駕崩後,朱元璋這一把天子劍,已經失去了劍鞘,誰敢阻止他,就得做好沒了項上人頭的心理準備!
而現在,朱標的出現,他們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道!
“嗯?你詳細說說吧!”
蘇澈淡淡說著,裝作有些不悅的樣子。
這事雖然是他安排朱標籌備,可此刻全推在了朱標的上。
這是在給朱標鋪路,讓他獲得更多的支持。
皇族宗室的待遇給了又削,這事蘇澈來做,沒什麼人敢記恨他。
可如果是朱標提出來,那問題就大了。
朱標的名聲會非常不好,會出現不對他不滿的人。
但推出閣制度就不同了,這會讓朱標收穫很多支持。
隨著朱標詳細敘說了閣制度,那些文臣一個個雙眼放,這是一個有相當權利的機構!
雖說是票擬製度,並不是直接決定,而是給一個批閱建議,但奏章經過他們的手上,這就是無上的權利,只是一瞬間,不人就想出了不花樣。
比如給皇帝的幾個奏章,先呈上的幾個,和後呈上的幾個,這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了。
此外如果皇帝懶了一些,那他們的建議就能很順利的通過!
分給朋友: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