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玄幻奇幻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 第127章 三日滅韓,天下震怖!傻眼的李牧!

《英靈召喚:只有我知道的歷史》第127章 三日滅韓,天下震怖!傻眼的李牧!

雖說弱國無外,可一個使者竟然敢在朝堂之上藐視君王,並且大放厥詞,這還是引起了羣臣的憤怒,一個個紛紛斥責起野蠻的秦國使者。

“秦王政暴無道,難道還不讓人說了?”

“我們大王何時侮辱你的君王了?”

“我們只是將事實說出來了而已!”

“自古以來,有哪位君王敢殺那麼多的長輩?那麼多的外戚?秦王政之暴,從古至今,聞所未聞!”

“哼,哪怕是紂王與夏桀也不敢做出這麼喪心病狂的事!”

“秦想滅韓,那就放馬過來吧,這天下絕對不是秦國一個國家說了算!”

“其他五國不會放任我們被滅的!回去告訴秦王,天下苦暴秦已經很久了!!”

“秦王敢出兵,那就拭目以待吧!”

羣臣罵得很痛快,可坐在上面的韓王,臉卻越來越難看了,他還想著有迴旋的餘地呢,卻沒想到自己的臣子先把後路給斷了!

“哈哈哈!”面對羣臣攻擊,秦國使臣放聲大笑,隨後雙手一拱:“如果這就是韓王的意思的話,那就讓我這樣回覆給我的君王吧!”

隨後轉就要走。

這話一出,韓王更慌了,他連忙手說著:“使者且等等!”

使臣轉過看了一眼韓王,問道:“韓王還有什麼話嗎?”

“此前是孤說錯了話,孤的意思其實並沒有那麼激烈,想來秦王應該能明白……”韓王連忙說著,還想周旋一二,他可不想爲滅國的君王。

羣臣們聽著大王這話,紛紛愣住,一個個了拳頭,到了莫大的恥辱。

他們此前都那樣罵了,難道韓王都看不出他們的決心嗎?

竟然依舊低頭討好秦國使者!這哪裡有一個君王的樣子?

Advertisement

不得不說。

韓桓惠王這個人,貪小利而無遠見,重禮節而輕信義,他此前上任期間,幹了不蠢事,其中兩件比較出名的。

蠢事一。

此前秦昭襄王攻打韓國,派遣白起率軍大舉進攻韓國,攻佔了韓國大片土地,其中就有韓國通本土與上黨郡的樞紐——野王。

韓桓惠王見上黨郡已秦國的囊中之,便想要做個順水人,直接把上黨郡送給秦國,換取秦國退兵。

可是,就在韓桓惠王的詔令送到上黨郡之時,上黨郡郡守馮亭卻已經將上黨郡轉給了趙國。

韓桓惠王起初然大怒,而後想到此事必能將禍水東引,使得秦國將趙國列爲主要的打擊目標,自詡爲“移禍大邦,我存亡之危也”,便默許了馮亭的舉

然後韓桓惠王對秦王說:“我本想將上黨郡送給你,奈何趙國出兵,佔領了上黨!”

這也引發了日後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四十多萬趙軍的事發生。

而韓桓惠王這事兒還是損人不利己,在長平之戰的後期,韓國不由己地捲了這場大戰之中,黃河以北的要塞悉數被秦國佔領,國要道也基本被秦國控制。

此後。

他又幹了一件蠢事。

東方六國合縱聯軍伐秦失敗後,信陵君魏無忌也因此而死,這對六國而言,的確是個沉重的打擊。

可韓桓惠王顯然是那種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他主割讓兩座城池給周赧王,希周赧王能夠以天下共主的份,號召各國組聯軍,繼續攻伐暴秦。

周赧王還真聽了韓王的忽悠,便以天子份號令天下,又向國富戶借債,隨後勒令西周公率領周王畿之中爲數不多的將士前往會盟。

Advertisement

可到了會盟地點,韓桓惠王和西周公傻了眼——真真正正抵達會盟地點的除了西周公率領的幾千士卒之外,便就只有作爲東道主的韓國!

其他五國,都無視了周赧王的號召,畢竟前不久被白起六十萬秦軍大破八十萬聯軍的事,還歷歷在目呢,這纔過去多久,又想來一次?

簡直瘋了!

你周赧王,還有伱韓國,不過蕞爾小國,也配讓天下諸國合縱?

開什麼玩笑!

之後的事,就是秦莊襄王看到這個報後,直接命令呂不韋率大軍出擊,滅掉了西周國,又順手把挑事的韓國打了一頓。

在戰國時代,韓國的手裡,可以說是最爛的一副牌了,這是最沒有存在的小國,只能左右逢源,在諸國的夾中生存。

其實在場的大臣,又何嘗不知道,韓國區區一個小國,面對強大的秦國,本沒有抵抗之力?

但問題是,一味的順從和臣服於強大的秦國,就真的有用嗎?

秦國是虎狼之國,他們的目的從一開始就很明顯,要吞滅韓國,而不是來和你講道理的!

可惜的是,韓王並沒有看清這一點,反而認爲羣臣太過驕傲,脾氣太不好了,萬一惹怒的了秦國,招來滅頂之災怎麼辦啊?

這實在是荒唐至極,從一開始,秦國就不打算放過韓國,這是他們東出必經之路啊!

有一句話說得好:“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可惜的是,韓王依舊還對兩國之,存在一些幻想,本沒有認清殘酷的現實,還想著能討好秦王政。

談到最後,韓王甚至還給出自認爲很優渥的談判條件,他會爲秦王政在國際輿論上進行挽回。

他會發出聲明,說秦王政的做法是符合大義的,秦王政並非是暴無道之輩。

Advertisement

此後不管秦王政做什麼,他都會舉起雙手贊,和偉大的秦王政站在統一戰線上。

這是他的“臣服”。

這些話說出來後,朝堂外,所有大臣無不覺到了恥辱,當秦國的使者離開後,很多老臣直接遞了辭呈。

這些老臣在臨走之前,還進行了最後的勸諫。

“君不明大義,秦虎狼之心,天下皆知,唯獨君視若無睹,還想以飼狼,此乃自尋死路!”

“對暴秦,萬不可妥協,只有正面抗爭,你越弱,秦國越是會知道你的弱,從而舉兵進攻!”

“天下苦秦久矣,豈非韓國一國?如今依附秦國,這是失了天下之心啊!”

“大王,正面對抗秦國,纔有一線生機,依附於秦國,這是自取滅亡之路啊!”

在一個個老臣的勸諫之下,就連韓王都迷茫了。

他到底該聽誰的呢?

秦國勢大,韓國本抵擋不了,韓王認爲,只有依附,纔有一線生機。

但這些老臣顯然不這麼看,在他們看來,韓王這樣做,反而是自尋死路。

然而事實卻更加殘酷。

韓國不管怎麼選。

都是死路一條!

滅亡是他們的必經之路,兩條路都是通向滅國的道路。

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是站著死,一個是跪著死。

站著死,即便死,也會咬掉秦的一塊,讓天下震,讓秦軍有些損失。

然而。

抱有僥倖心理的韓王,終究還是選擇了跪著死。

幾日後,當韓王發出聲明後,支持秦王政的行爲,那些外戚有叛國之行爲,秦王政這是撥反正的行爲。

消息一出,天下震,韓國的境瞬間變得孤立無援。

而與此同時,秦國大軍已經境。

秦軍發兵攻打的理由也很直白——韓王的道歉,不夠誠懇啊。

什麼反正?

侮辱誰呢?

那幾個外戚本沒有造反的意思,他們的死,是爲因爲他們罪有應得,殺了秦國之民,所以才死的,而不是什麼所謂的造反!

一句話,你韓國給我們找什麼理由和藉口呢?

難道爲了秦國之民殺外戚就不行了?非得找個造反的理由,纔算是冠冕堂皇嗎?

當韓王聽到這個消息後,臉一陣青一陣白,這是何等的辱,拍馬屁拍到了馬上,這簡直太尷尬了,現在臉面丟了不要,最要的是秦王竟然真的出兵了!

要命啊要命,這十三歲的秦王政,怎麼就這麼好戰,一上位就要打他?他難道不知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嗎?

這一定是那白起的決定!

白起是秦王政的師傅,更是秦國的新宰相,位高權重,多半是他又想砍人頭了!所以才催促秦王,發兵攻韓!

一想到白起這個名字,韓王的頭皮便是一陣陣的發麻,他的名聲實在是太恐怖了。

很快,又一個消息傳了過來,韓王看著這份軍簡,瞬間失去了所有的力氣,直接癱坐在席上,他不敢置信的喃喃說著:“這該死的叛徒,我是如此的信任他……”

“這該……如何是好啊?”

……

一直以來,秦之東出,困在三晉。

所謂三晉,就是三家分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

這三國本就是一家,可謂同氣連枝,每次秦國東出,都會到這三家的阻攔。

雖然三國在平時同樣有矛盾,但在面對西部秦國的戰爭中,往往相互支持,配合行

不要問爲什麼,在面對秦國問題上,大家都會不由自主的團結起來。

面對這樣的局面,歷代的秦王的決策不斷在變化。

從秦孝公時期的中立楚韓、聯合齊趙、削弱強魏。

到秦惠文王時期的連橫弱楚。

再到秦昭襄王前期魏冉爲丞相的蠶食諸侯、削弱三晉,後期范雎爲丞相的遠近攻。

得益於歷代秦君的披荊斬棘,給蘇澈累積了深厚的家底,此刻出擊,便是有著鯨吞天下之心。

第一個目標,便是一直左右橫跳,實力又弱的韓國。

而韓國的第一個目標,則是韓國的南郡。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秋時代,凡是位於山地以南、河流以北的地方都”,南基本是一個像張三李四一樣通用的名字。

所以,戰國時有不止一個“南”,常常造混淆。

晉國有一個南,大約在黃河以北,山西南部,後來被韓、魏、秦爭奪。

楚國的南,差不多是現在的南

齊國也有一個南,大約在泰山以南。

秦有一個南,韓也有一個南

所以,當白起的十五萬大軍來到韓國南郡後,他有些不屑一顧的說:“就這裡也配稱之爲南?”

他面,已經準備好大開殺戒了,他的眼中閃過這樣一個個畫面,人頭,很多的人頭,京觀,如同山一般的京觀……

很快。

郡的太守王騰直接出城百里,將南郡拱手獻上,投了秦軍!

秦國的將軍可是白起啊,這還打個屁?

不打了,爺投秦了!!

是韓國重鎮,駐紮的也是韓國銳,太守王騰的投誠,自然不是太守一個人,還有大量銳韓軍!

這裡的軍隊,本就是韓王調集全國的銳,投放到南郡,就是爲了作爲前線,抵抗住秦國的大軍。

可現在,這些韓國的銳,全都落到了秦國的手中。

當韓王看到這個消息後,直接就絕了。

韓國的家底啊……就這樣沒了?

這是天亡我韓啊!

事實上。

就連白起本人,在聽到這個消息後,都有些不敢相信。

還有這種好事?

這真不是在詐降嗎?

是不是這些狡詐的韓國人的詭計?

可很快,隨著白起小心翼翼的將南郡全盤接手之後,不免詫異的發現,竟然不是詐降?這是真的投誠?

這是什麼況?

這年頭打仗還能這麼打的?

老夫的名氣這麼好用了?

當時白起就有些無語了,他本來都打算大開殺戒了,卻不想這韓國的守將,直接風而降。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