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僧自參習佛法,五十歲時終于從無邊佛法和廣袤眾生中得到些許悟,自靈蘊飽滿,已到法力滋生之時,但代代相傳的修行之法到這一步便已斷絕,再無后路。貧僧只能繼續參悟佛法,蘊養靈蘊,期待一日法力自生。
但三十年間,貧僧從執念初生,到執念深種,到最后也不得不承認,前路已斷……”
見老和尚說著話,眼神中有些暗淡,
“見禪師這麼多年,有見過其他有法力的人嗎?”
“沒有。貧僧五十歲前,也曾苦行游歷,未曾見過任何法力的人,廉施主是貧僧見到的第一人。”
見老和尚搖了搖頭,繼續說道,
“當初貧僧之師,大智慧,大慧,在四十歲前便已靈蘊飽滿,但直到他一百零二歲圓寂之時,也未窺見真法玄妙,只能抱憾而終。”
聞言,廉歌端著手里的茶杯,回過頭看了見禪師一眼,沒說什麼。
“今日,能得見廉施主,知道這世界確有真法,已經是我佛垂憐,貧僧的幸運。”
說著話,見老和尚從石板上站起了,小心將茶杯放在石板上,
接著,見老和尚朝著廉歌屈跪伏。
五投地伏在廉歌前,久久未出聲,也未有其他作,
“貧僧亦知真法難求,不敢為難廉施主,但求施主能讓一展真法玄妙,了卻貧僧一生執念,貧僧便死而無憾。”
聞言,廉歌看著跪伏在地,微著的見老和尚,端著茶杯,從石板上站起了。
而就這時,法空和尚從后院中走了出來,
“師父,菜已經切好,你看是你……”
話還未說完,法空便注意到樹下的這一幕。
沒再多言,法空和尚也默默走至樹下,在見老和尚側跪伏下來,
看著見和法空,廉歌微微頓了頓,
轉過視線,廉歌注視著眼前的院子,
“我游歷至南都時,也曾有位求道的道長哀求我展現真法玄妙,我對他說,既然他贈我清茶一杯,我便還他清風一陣。今日也把這清風分給兩位吧。”
說著話,驅使著法力,廉歌手輕輕一揮,
頓時,一陣清風自院起,輕輕拂在院三人上。
清風中,見老和尚重新抬起頭,
看著石板上,那茶杯中因風而起的陣陣漣漪,見老和尚默然不語。
良久,
清風拂過,消失于山林之間,茶杯中的漣漪也漸漸歸于平靜。
見老和尚注視著那茶杯中的變化,緩緩抬起手,雙手合十,許久,也只是長誦了句:
“阿彌陀佛……”
……
“見禪師,法空和尚,你們起來吧。”廉歌收回視線,看向兩人。
“施主慈悲,謝廉施主開恩展現妙法。”見老和尚再次說道,
聞言,廉歌搖了搖頭,
“起來吧。”
聞言,見老和尚和法空相繼從地上起,
見老和尚捧起放在石板上的茶杯,目微微頓了頓后,轉過視線看向法空,
“法空,去炒菜吧,老僧我再和廉施主說會兒話。”
聞言,法空點了點頭,
“是,師父。”
話音落下,法空便轉離開。
見老和尚目送著法空影消失在實現后,重新轉回了頭。
捧著手里的茶杯,見老和尚淺淺喝了口,
“廉施主請坐,剛才貧僧為難施主了。”見老和尚說著話,便重新朝著石板上坐去。
廉歌也在這樹下石板上重新坐下。
……
樹下,安靜片刻過后,
廉歌重新轉過視線,看向見老和尚,
“見禪師,我有個不之請,不知道是否能讓我看看貴寺的修行之法。”廉歌語氣平靜地問道。
“沒什麼不能的。”見老和尚搖了搖頭,“小寺代代相傳的修行之法,不過是一句話。正好也能借助廉施主的大智慧,替貧僧參悟參悟。”
聞言,廉歌點了點頭,沒有說話,等待著見老和尚的下文。
見老和尚頓了頓后,也繼續說了下去,
“這句話就是——‘蕓蕓眾生,皆有佛,得見本,見佛’”
聞言,廉歌頓了頓,微微虛了虛眼,
“不知道施主是否有所得?”見老和尚轉過視線,看向廉歌詢問道。
聞言,廉歌微微搖了搖頭,沒有說話。
“除了這句話外,小寺代代相傳的,便只有一些佛經。”見老和尚繼續說道。
“方便看看嘛?”
“沒什麼方便不方便的。”見老和尚說著話,重新站起了,“就是些尋常的佛經,就放在大殿旁,廉施主如若需要看得話,盡管看就行。”
廉歌也隨之重新站起了,點了點頭,
“麻煩了。”
聞言,見老和尚搖了搖頭,
“廉施主,請……”
說著話,見老和尚便在前側為廉歌領路。
廉歌隨之,也朝著見寺大殿走去。
……
過大殿門,殿有些簡單的陳設便清晰呈現在眼前。
正對著殿門的,是一座石質的如來佛像,如來佛像兩側,則還分列著些其余佛像。
在一眾佛像上掃了眼過后,廉歌看向大殿兩側,大殿兩側位置,都豎著排書架,書架上整齊擺放著些書籍。
“廉施主,這兩邊書架上這些,便是小寺代代相傳的佛經古籍,如果廉施主需要翻閱的話,請自便便好。”
見老和尚走至一側書架旁,向廉歌說道。
聞言,廉歌點了點頭,同樣朝著書架走去。
……
掃了眼書架上的古籍佛經,看著其上飽經歲月過后的滄桑痕跡,廉歌微微頓了頓視線。
出手,廉歌隨意取出了一本距離自己最近的經書,
拿在手中看了眼,經書的紙質已經泛黃,雖然保養著的很好,但書角還是有些微卷。
看了眼其封面上鐫寫著的經書名——《金剛經》,廉歌將其拿在手里,隨意翻開了一頁,
“嘩啦……”
歷經歲月后,經書的紙張已經有些脆弱,廉歌輕輕翻著。
如見老和尚所說,經書的確是普通的經書,經文也同尋常經書沒有區別。
但其上,字里行間空白,見寺代代僧人在其上留下的注解,卻讓這本經書變得不同尋常。
那是代代僧人對佛法的理解,對道的悟,或許對尋常僧人只有更好理解經文的作用,蘊養靈蘊的作用,
對于廉歌來說,卻是像是一場越時空的論道,雖然道不同,但卻能類旁通。
“何為法?何為道……”
一點點翻閱著這一頁頁經文旁的注解,廉歌仿佛在與一位位高僧講法論道。
“見禪師,可否讓我翻閱下這里所有經書?”
“施主自便就好。”
聞言,廉歌看了眼見老和尚,
沒有多說什麼,廉歌從書架上再次拿過幾本經書,攤開之后,直接席地而坐,
“何為善,何為惡……”
一頁頁翻看著,廉歌聆聽著見寺代代僧人對經文的悟和疑,也叩問著自對道的理解,與見寺代代僧人論著道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