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不負嬌寵 第100章 有極品自遠方來

《不負嬌寵》第100章 有極品自遠方來

前文咱說過了,李氏的娘家只是尋常人家。否則,李氏也不會嫁給泥子王鼎。

不過李家祖上出過讀書人,那位讀書人好像還做了個芝麻大的兒,李氏的父親年時也曾讀過幾年書,便以「書香門第」、「宦之後」自居。

李氏的父親還想讓兩個兒子讀書,以求能恢復「家族榮」。奈何家裡只有幾畝薄田,沒有其它的進項,本供不起。

還是李氏嫁進了王家,趙氏去做了母,王家漸漸寬裕,李氏幫著萬氏料理家務,多多能沾到些油水,時不時的補娘家,的兩個哥哥才有機會讀書。

隨後,王鼐發跡,王鼎也有了職,王家愈發興盛。

李氏的哥哥們也從鄉野私塾升級到去府城的書院讀書,去了府城,見識多了,眼界也開闊,再加上兩人還算勤,課業倒也過得去。

沒多久,李氏的兩個哥哥學,卻無人舉薦,依然是兩枚白丁。

李氏整日在王鼎耳邊說,哥哥們很有才學,哥哥們很有能力。

恰巧王氏兄弟也需要懂點墨水的文書,王鼎聽了妻子的話,覺得都是要用人,與其用不知底的外人,還不如照顧自家舅兄。

王鼎便跟王鼐商量了一番,將李家兩兄弟召了軍中。

起初,李家兄弟還只是不流的低階文書。

但隨著王鼐兄弟的兒越做越大,李家兄弟也跟著水漲船高。

待到新朝建立時,兩人已經升到了從六品。

除了職,李家兄弟跟著王鼐東征西戰,也分到了不戰利品。

打仗真的很能賺,王鼐兄弟藉此攢下了頗為可觀的家產,而李家兄弟也混了個盆滿缽滿。

所以,王鼐的大軍剛剛進京,李家兄弟便跟著在京城置辦了一不錯的宅院,將全家都接了過來。

Advertisement

王鼐封了侯爵后,學著先帝,開始給手下的心腹謀求職。

李家大哥李信芳被王鼐推薦了將作監,還是從六品的職,但有了實缺。

李家二哥李信德則是進了京兆府,品階不高,勝在有實權。

李家兄弟有了,兒子們個個讀書,李家也真正的做到了李家老爹所期盼的「書香門第」。

可以說,李家是靠著王家的提攜才一步步走到現在,李家人卻不都這麼認為。

李家老爹甚至覺得泥子+兵子王鼎配不上自己那家世清白、知書達理的兒,對王家,李老爹也是羨慕中夾雜著不削。

幸好李老爹還沒老糊塗,在人前並沒有表他的這種想法。

但在自家兒孫面前,他還是會流出些許。

是以,李老爹這種「自家職低卻勝在清貴,王家有爵位卻出土鱉」的想法,著實影響了幾個人。

李氏的妹妹李信賢其影響最深。

李信賢是李氏唯一的妹妹,跟李氏年齡相差比較大,出生的時候,兩個哥哥都已經讀書,家境也富足起來。

沒見過自家貧苦時的模樣,也不知道大姐補娘家的事,只記得,自己兩個哥哥努力上進,都能去府城的書院讀書了。

更沒見過父母辛苦在田裡勞作的場景,有記憶的時候,便是阿爹阿娘穿著鮮的裳,抄手站著田邊看家裡的佃農幹活。

所以李信賢對父親說的話深信不疑,對於姐夫王鼎也不怎麼看得上眼。

總覺得自己姐姐嫁給王家,真是委屈了。

等到李信賢說親的時候,李信芳已經在軍中做了文書,結了不朋友。

那時,王鼐的麾下也不全是泥子出的府兵、部曲,還有一些沒落大族、寒門地主的子弟。

只是這些人在軍中大多都有職。

Advertisement

李信芳結的好友中,便有一位是沒落世家的子弟,此人姓蕭名年,出自東海蕭氏。

奈何東海蕭氏在前前朝時就已經沒落,前朝時修訂氏族志,更是直接把蕭氏踢出了世家排行。

但蕭年卻始終記著自己的先祖是東海蕭公,蕭氏更有著幾百年的輝煌。

哪怕家裡已經窮得連飯都吃不上了,他還是極力保持著所謂的「世家風範」。

幸好蕭家失去了一切,卻獨獨留下了一本殘破的族譜和幾本書。

年靠著這幾本書識得了一些字,也懂了些道理,王鼐大軍招賢納士的時候,蕭年便是靠著一筆不錯的書法,被招了進來。

閑暇之時,蕭年沒拿著他家那本殘破的族譜跟同袍炫耀。

同袍中,有了解蕭家底細的,會暗地裡嘲笑蕭年;而還有更多不知里的,著實將蕭年當了世家貴公子。

李信芳便是後者。

世人崇尚世家,李信芳這樣的讀書人尤甚。

因著對世家的那份崇敬,李信芳直接變了蕭年的跟班兒,跟隨,時時都給蕭年捧臭腳。

得多了,李信芳恨不能跟蕭為一家人。

正巧一日與蕭年閑聊的時候,不知怎的就提到了親事。

憾的表示,似他這般有才學、有家世的人,年近三十居然還沒有到良緣(親,你確定你沒有老婆不是因為家裡太窮?)。

李信芳卻是信了蕭年所謂的「沒遇到合適的」說辭,他忽的想起自家妹子還沒有說人家,便試探的詢問蕭年對未來娘子可有什麼要求。

年灑的揮揮手,言明只要人好、家世清白就足以。因為他蕭氏本不需要靠妻族來增加自家的榮耀。

明眼人一聽就知道蕭年在胡說,這年頭講究的是門當戶對,你蕭年若真是世家,定會在世家裡尋親事,因為世家不可「輒婚非類」嘛。

Advertisement

可李信芳是蕭年的腦殘,居然就信了,還小心翼翼的提出,自己有個妹子,年方二八,尚未婚配。

李信芳還表示,小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家中父母和他們兄弟都不會委屈了,至在嫁妝上絕不會虧待。

年裝模作樣的考慮半天,最後還是同意「相看相看」。

其實他心裡都樂開花了,好不好?

李信芳不重要,但他的姻親王鼐卻是蕭年極力想結的。

投軍這幾年,蕭年混得並不怎麼樣。背後沒有靠山,就連分戰利品,他都是最次一等。

每每看著李信芳兄弟大把大把的往回撈銀子,蕭年嫉妒得眼睛都紅了。

偏偏以他這種等級,本就不上王鼐和王鼎。無奈之下,蕭年選擇了曲線救國。

事實證明,他的這個策略還是很正確的。

李信芳和蕭年,一個極力撮合,一個半推半就,沒多久便將親事定了下來。

雙方心裡都急,唯恐錯過了「好親家」,不等仗打完,蕭年便請了假跑去親了。

而李信芳也如他所說的,給李信賢準備了一份非常厚的嫁妝,幾乎是他們兄弟在軍中這些年積攢的三分之一。

年娶了李信賢,間接的跟王鼐也了親戚。

王鼐給手下討要職的時候,便順手給蕭年要了一個。職不大,河東某縣的八品縣丞。

相較於李信芳兄弟的從六品,蕭年的職確實小了些。

但蕭家到底跟王家不是正經親戚,蕭年也明白,若沒有李家這層關係,他連這個八品縣丞都撈不到。

心裡存著不滿,蕭年還是帶著妻、上路了。

這一去就是十多年。

年依然在縣丞的位子上呆著,而李信賢卻有些不住了:被的姐姐如今已經是從三品誥命了,結果連個誥封都沒有混上。

還有兒大了,該說親事了。可那個破縣城裡,本就沒有李信賢看得上的人家。

要知道,李信賢一直以「名門蕭氏」自居,怎可輕易將兒許給寒門土鱉?

另外,唯一的兒子今年也六歲了,該上學了,可縣裡沒有好先生。

李信賢正為兒之事發愁呢,姐姐的信到了。

李氏在信中,說了自己的煩惱:兒子因為過繼和生分了,兒媳婦是個面甜心苦的,表面做得好看,暗地裡挑唆他們母子……

最後,李氏表示,兒子已經是安國公了,想給兒子找個家世清白、知知底的妾。

李氏還表示,放心,妾是良妾,有正經的納妾文書。

李氏一句話沒提讓外甥給兒子做妾的事,但話里話外都著這麼點兒意思。

李信賢不笨,細細讀了一遍便明白了姐姐的意思。

最初,李信賢是有些氣憤的,的嫡親兒,堂堂東海蕭氏,嫁給那些世家做正頭娘子都使得,你李信淑(即李氏)卻想讓我兒做妾,是不是太瞧不起人了?

但很快,李信賢就開始琢磨起這件事的可行

蕭家,確實出東海蕭氏,可都沒落一兩百年了。別看李信賢裡說得熱鬧,心裡十分明白這個事實。

王懷瑾,年紀輕輕就是安國公,且安國公的爵位可以平級傳兩代,也就是他的兒子、孫子依然是一品安國公。

王家不但有爵位,還有錢。

王鼐、王鼎在打仗的時候撈了多金銀珠寶、古玩玉,瞞得過別人,卻瞞不過李信芳這個「自己人」。

再加上這些年,李氏沒給李信賢送東西,每次都是一車一車的,且送的東西也不是尋常之,其中有不賜的珍品。

李信賢一口氣給蕭家生了三個兒,最後才艱難的生下一子,若是換做別人,早就被婆家嫌棄、甚至被休掉了。

可李信賢依然在蕭家過得順風順水,其中未嘗沒有李氏這些年送來的東西的原因——李信賢肚子不爭氣,可娘家給力啊。

蕭家若是靠著蕭年那點子俸祿,一家人早就喝西北風去了。

這十幾年,蕭家卻過得非常富足,靠得還是李信賢的嫁妝和娘家支持。

李信賢將李氏的信翻來覆去的看了好幾遍,最終下定了決心:進京!

哪怕不是為了把兒說給王懷瑾,好歹也要在京里呆些日子,把兒的親事和兒子拜師的事全都解決掉。

李信賢便跟蕭年商量,沒有提及李氏的「建議」,只是說姐姐來信說想和孩子們了,想請們娘兒幾個進京。

李信賢不告訴蕭年「納妾」的事,不是不信他,而是太了解他了。

年是個面子的人,哪怕心裡再想用兒結權貴,上卻還要說什麼「富貴不能」、「安於清貧」之類的鬼話。

李信賢決定先斬後奏,只要家裡得了實惠,蕭年頂多念叨兩天,很快便會接

年聽完李信賢的話,道:「也好,娘子離京十餘載,也該回京去探一下岳父岳母和舅兄了。」

他在縣丞上的位子也呆膩了,他還不到五十歲,趁著還不算老,讓舅兄們幫忙活,好歹讓他在縣令的位子上致仕。

年打定主意,決定寫封信讓李信賢帶著。

夫妻多年,李信賢當然明白蕭年的心事,不等蕭年開口,便說:「嗯,有些事我也想跟哥哥們好好說說,哥哥們若是不信,還有外甥呢。」

年眼睛一亮,對啊,王家的那個王懷瑾已經是國公爺了,就算沒領實缺,可品級放在那裡。

幫他推薦一地做縣令,應該不難吧!

年越想越高興,一時得意,竟忘了收斂,順口說了句:「你把素素他們幾個大些的孩子都帶上吧!」

李信賢的眉登時立了起來,「什麼?郎君還想讓我帶上那幾個婢生子?」

年不過是個八品縣丞,卻收了一屋子的侍婢,這些侍婢又給他生了滿院子的庶子庶

李信賢不待見這些庶齣子,對他們也是無視。庶子全都趕到外院的幾間小屋,庶則被拘在後院的偏院里。本不讓他們在自己面前出現。

年倒好,居然還想讓帶著這些賤種去京城。

想讓把臉都丟到京城,讓嫂嫂和姐姐看笑話不

年見李信賢氣得渾直哆嗦,趕忙安,「好好好,不帶就不帶,你生這麼大氣做什麼?」

當夜,蕭年便留在了李信賢的正院,老夫老妻著實甜了一番。

次日清晨,李信賢要帶著兒進京的消息便在蕭家傳開了。

廂房幾個侍妾眼裡泛著

當天下午,蕭年從衙門回來,便被某個侍妾攔住了。

第二天,蕭年又被另一個侍妾堵在了書房。

第三天……

這日清晨,兩輛馬車駛出了蕭家。

第一輛馬車上坐著李信賢和的四個兒,而第二輛馬車上則坐著三個十四五歲的小郎小娘子,並幾個婆子丫鬟……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