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日升青鸞 第127頁

《日升青鸞》第127頁

薑鸞:“……”

怎麼把‘重宴大’給忘了。

大聞朝尚武,從開國時便定下了每年重節君臣齊聚,比武大的規矩。

祖宗規矩,開場那一箭,必然是皇帝親的。

八月裡國喪一場,二兄又病著,九月的重宴推到了十月,但只要掛的名頭還是重宴,祖宗規矩還是要做起來。

如果新帝不能親自下場,這個皇太替二兄下開場一箭,說起來倒也是順理章。

薑鸞沒搭理裴顯的話頭,腳步沒停,依舊噠、噠、噠的出了政事堂門。出門檻時,纖長的手指藏在窄袖裡,細微地握了握。

君子六藝,教習的是小郎君們。從小的是公主教習,琴棋書畫詩禮,沒學過箭。

添了件心事,出門後的腳步便慢下來,沿著長廊往前走了幾步,停住了。

原地停了片刻,廊下候著的文鏡見徘徊不前,大步迎過來,低聲問,“殿下可是有東西丟在裡頭了?臣代殿下去取。”

薑鸞搖搖頭,正要繼續走,不經意地卻聽見政事堂裡隔窗出來一句:

Advertisement

“殿下走了。剛才當的面議的那些瑣碎小事且放一放,我等可以議一議盧氏如何置的事了。”

文鏡聽得吃了一驚,飛快地瞥了眼薑鸞的神

薑鸞站在原地,也聽得清楚,磨了磨細白的牙。

驀然抬高嗓音,高聲道,“聽見了。”

政事堂裡驀然陷了漫長的沉寂。

“哼。”薑鸞從長廊裡轉出去外頭庭院,專踩著宮道兩邊青磚錯凸起排列的長道,溜溜達達地出去。

裴顯側耳細聽,過了半晌,對在座的同僚道,“這才是真走了。”

剛才開口說錯了話,被薑鸞聽去的是李承嗣李相,一張老臉漲得通紅,尷尬地猛咳了幾聲,再不肯開口說一個字。

史中丞崔知海道,“皇太殿下說得其實不錯。皇子們都是年出閣,跟隨師長,讀書做學問,讀到十七八歲,學問大,就可以六部擔當重任,歷練人了。公主們學的是另一套詩書雅文,如今十幾歲的年紀讀起四書五經,做起策論文章,等到學問大,至也得七八年……”

他繼續道,“但皇太聰慧,心已經長。觀人做事,人練達,不是年的皇子可以比擬的。皇太半日讀書,半日觀政的提議,聽起來倒是不錯。但此事慎重,還是需等王相病愈回來,我等才好商議定下——”

Advertisement

裴顯打斷他,“皇太聰慧不假,但並未學過治國之道。朝觀政,如果始終一言不發倒還好。如果聽到半截,有了自己的見解,開口吩咐我們做事,你我是聽還是不聽。”

崔中丞噎了下,不開口了。

裴顯淡淡道,“還是送去含章殿讀書省事些。這是裴某的意思,李相不妨轉述給王相知曉。”

政事堂裡安靜了一會兒,另起了話頭,果然開始議論起盧氏如何置的後續事宜。

皇太要求在政事堂裡旁聽,觀人做事的討論便無疾而終。

————

時節了深秋,皇宮裡的景象變幻,呈現出一副和春日截然不同的秋景。

薑鸞繞過主道,專程沿著一偏僻路徑的銀杏樹道往后宮走。

文鏡帶領八名親衛,扶刀跟隨在後。

自從薑鸞冊封皇太主東宮,文鏡這個公主府親衛指揮使也跟隨東宮,重新任了羽林衛中郎將的職位。

薑鸞快步疾走了一段路,突然停下腳步,“煩。”

回想著剛才政事堂裡的應答,各人的細微神反應,

Advertisement

“我怎麼覺得,你家督帥存心攔著我,把我拘在后宮裡讀書,不讓我有機會去前朝觀政呢。”

朝堂上的事,文鏡說不上來。

悶頭跟隨後走了好長一段路,才勸了句,“末將聽說過‘鄰人斧’的故事。殿下心中有疑慮,不如找個機會,當面問清楚了。”

“說的也是。”薑鸞拋開煩心事,踩著兩邊宮道凸出的磚石,蹦蹦跳跳地往前走。

今日穿得利落,翻領胡服,麂皮長靴,個子又比年頭時竄高了不,金鉤蹀躞帶在腰部位扎,越發顯得腰細長,不一會兒便走到了紫宸殿外。

紫宸殿向來是大聞朝皇帝日常起居的殿。以往薑鸞無事不登三寶殿,如今紫宸殿裡換了人住,樂意過來了。

薛奪在殿外領著龍武衛值守。

“參見皇太殿下。”薛奪遠遠地見來了,把紅纓頭盔戴起來,過來行禮,“懿和公主早半個時辰便來探聖人了。皇后娘娘也在。”

‘皇后娘娘’這個名稱帶給薑鸞一些不太好的回憶,確認地追問,“是顧娘娘?”

自從晉王登基,晉王妃順理章封了皇后。娘家姓顧,不是四大姓那樣煊赫的大士族出,只是個家境殷厚的小士族,父兄做著七八品的京城閑

“是顧娘娘。”薛奪確認。

薑鸞滿腹的不痛快都撇開了,一路蹦躂著進去,“二兄!嫂嫂!二姊!”

作者有話說:

大家久等啦

昨天攢了些存稿,下午雙更!

【頭頂芝士烤腸謝投喂】

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啊嗚一大口 2個;絳羽、好好、johnny、37993110、言歡 1個;

Top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