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目森然看向回去報信的士兵,“可知那些奴是何份?”
小卒答:“都是幾月前從一隊胡商那里搶來的楚人子。”
喀丹以為是林堯王彪心中所謂的大義作祟,冷笑:“死到臨頭了還想帶著楚人奴回大楚?”
他一面覺著這些所謂的道義可笑得,一面又覺著似有哪兒不太對勁兒。
在追擊林堯的途中得知今夜牙帳這場大火,是因為楚人奴放火燒了馬廄和牛羊圈才引起的,猛然勒住韁繩,問:“緹雅公主先前屢次鞭打的那奴是何來歷?”
有人答:“也是幾月前從一隊胡商那里搶來的楚人子,那名奴多次去給那兩名楚將送飯,緹雅公主怒從心起,這才把那奴帶回去鞭打。”
喀丹自然知道林堯皮相生得不錯,不然也不至于緹雅打第一眼見到他,一雙眼就像是黏在上了。
但這一連串的偶然,恰恰說明事絕非偶然。
為什麼正好在那名楚人奴和林堯接不久后,林堯王彪二人就帶著更多楚人奴離開了?
而且普通奴可想不到放火燒馬廄和牛羊圈來制造混。
喀丹想起自己首次攻打北庭時的險些殺了連欽侯,半道沖出來的那名將,臉愈發難看。他也是在那一仗后才知道,跟北戎大軍手的還有一支娘子軍。
若那些楚人奴是娘子軍的人……
那們屢屢去給那兩名楚將送飯,只怕不是被那姓林的楚將皮相給迷了,而是在不斷地把牙帳外的消息遞進去,和那兩名楚將共商逃離的計策。
喀丹想起自己之前和緹雅爭吵,緹雅大喇喇說出的那些軍機和地上半死不活的奴,握著韁繩的手背用太過用力而凸起的青筋清晰可見。
他厲聲道:“不惜一切代價追殺那兩名楚將和他們帶走的奴,絕不能讓他們活著回到大楚!”
北戎人以放牧為生,牙帳雖為王庭,但也是跟著水草地遷徙的。
所以在他提出把牙帳南遷,打下大楚涼州以南后,定居在那些富饒之地,部落中雖有反對的聲音,但也不是全無談判的可能。
喀丹是王子中唯一肯學中原語言,甚至還在學之后,專門去中原一帶游歷,看中原治下百姓是怎麼生活的。
大楚那邊的越來越富饒,百姓過得越來越好,每年運綾羅綢緞、珍貴瓷往西域的商隊數不勝數,而他們北戎,除了部落人口比從前多了些,生活方式和銀錢的來源跟先祖們沒什麼不同,甚至一到冬季,牛羊沒了草吃,他們的部落依然會有片片的人死。
喀丹想讓北戎各部落也過上和中原人一樣的日子,把北戎建設中原那樣,這個進程太過緩慢了。
所以他想取大楚涼州以南,直接帶著部落去大楚建設好的富地。
北戎百姓不會織布耕種沒關系,他們擅戰,可以奴役中原人為他們織布、耕種。
中原人會的那些,他們不必去學,就可以通過讓中原人為奴得到一切。
喀丹從大楚分崩離析之初就開始有這樣的一個設想了,只不過那時阻擋他這個計劃的,北方有連欽侯,西北門庭又有大楚的世代悍將羅家。
要想實現自己的計劃,必須得先扳倒羅家和連欽侯,這兩條忠心耿耿為大楚看門的狗。
他聽聞李信是靠搶掠他們自己的百姓起勢的,所以主向李信拋出橄欖枝。
秦鄉關一役,羅獻之死便是他計劃的第一步。
李信是頭貪得無厭的惡狼,嘗到了權利的滋味哪肯停下,后面他再提出對付北庭時,李信或許也猜到了他有別的心思,但割讓北庭對李信而言不痛不,畢竟收攬北庭的軍權后,反能讓李信更加坐穩帝位。
只是扳倒連欽侯這一步卻出了岔子。
他們原計劃是北戎攻打河西走廊最后一城涼州,李信那邊遲遲不派援軍,讓涼州都護迫不得已求助連欽侯,北庭與涼州接壤,亡齒寒,連欽侯肯定不會眼睜睜看著涼州落異族之手。
等連欽侯出兵了,李信再打著來援的旗號也跟著出兵,卻是和北戎聯手做套,坑殺涼州軍和連欽侯,連欽侯一死,北庭必。
但壞就壞在不知怎麼走了風聲,涼州都護似乎發現了李信的計,沒寫信給連欽侯求援,最后李信那邊只能滅了涼州都護滿門。
從扳倒連欽侯失敗后,整個大楚的局勢就往超他控制的方向發展去了。
誰也沒料到前楚太子會突然崛起,還一步步蠶食掉了李信和淮王的大部分勢力。
喀丹很清楚的認識到,他取中原腹地最大的阻礙,已經從連欽侯變了這個前楚太子。
這才故意放出風聲,說北戎集結十余萬大軍要取北庭,連欽侯負傷,只能求助于前楚太子。
前楚太子的江淮駐軍一被調走,他從涼州取汴京后,便可一路勢如破竹南下。
現在他的計劃已經功了一大半,絕不能在此時出岔子!
先前留那兩名楚將的命,只是因羌柳關敗軍,他需要用活捉兩名楚將的大功來抵消敗軍對他的負面影響。
老單于年紀大了,行事愈發畏手畏腳,在他提出斬殺這兩名楚將時,始終不肯同意,說留著他們必要時可以做脅,真要殺,等到了兩軍陣前殺他們祭旗,也比這時候好。
喀丹細想覺得有理,同意留那兩名楚將的命,等到和楚軍戰時以他們極祭旗,殺退楚軍的威風。
只是緹雅屢屢向討要那名姓林的楚將,喀丹被嚷得煩了,直言會死那二人,卻不料一時之失,造了眼下的局面。
唯有殺盡那兩名楚將和逃離的奴,他攻打涼州以南的計劃才不會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