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我力能扛鼎 第97章 第 97 章

《我力能扛鼎》第97章 第 97 章

 不是一個人穿來的,這份機緣隔著時空、隔著前后二百年都能對上,冥冥之中全是天意。

 帝國雄風,靠許多先行者一步步糾偏,將世拉回正軌,給舊歷賦予新章,幾百年傳承與創新,才就了這麼個煊煌盛世。

 ——我們都是背負使命而來的。

 唐荼荼沒了睡意,瞧時辰還不晚,一骨碌翻起來,去院子里打了一套軍拳,權當睡前運助眠。

 自打了軍隊文職以后,這套拳就練得越來越了,這陣子每天打兩遍,練回來兩分樣子,出拳力道足,很有幾分力拔千鈞的老拳氣勢。

 只是始終不得章法,純粹是力氣和方向的組合,一個作一個作都是割裂的,連不起來。

 別說是影衛和死士了,大概連個壯實點的書生也打不過。

 ——有錢,不夠花;有人脈,不敢借;認字認不全,生意做半拉。

 樣樣都只走了一半,總差那麼一口氣。

 要是人生如長跑就好了,唐荼荼心說,要是能一溜煙跑到終點去,哪怕累死在半道上,好歹也有個方向。這樣著石頭過河、一腳一水坑的,真是太折磨人了。

 心頭又燥起來。

 因為這是臨近平時夜宵的點兒了,心里一有事兒就焦慮,一焦慮就想吃東西,吃完東西平了焦慮,也不平這個怎麼也填不飽的無底胃!

 唐荼荼兩條眉快皺團了,正這麼想著,反一個弓步沖拳,打算結束這套拳,去廚房覓食。

 拳沒沖出去,人被嚇沒了。

 三步遠的地方站著一個人,出張被月照得青白的臉,穿著一黑,乍看只有一個腦袋飄在那兒。

 “姑娘貴安。”

 前晚上替給江凜傳話的那名影衛,魂兒一樣站在那兒,見唐荼荼被嚇得屏息定住了,尷尬地給鼓了三下掌:“姑娘這拳練得不錯。”

Advertisement

 唐荼荼回弓步,背過理好衫,才回頭問:“大哥有事麼?”

 “二殿下問姑娘哪日有空?”影衛道:“倭國使臣四十余人,判文已下,不日便會在菜市口斬首示眾,問姑娘想不想去監斬?”

 唐荼荼:“我?監斬?”

 影衛:“有監斬的。只是二殿下說‘斬別國使臣的形百年罕見’,姑娘要是想去,就去開開眼。”

 開開眼……唐荼荼迷瞪了半天。

 月上柳梢頭,他府上的影衛頗有紳士風度地——約去菜市口看砍頭。

 作者有話要說:本來想跳過活字的,但評論里有幾個對這塊很興趣的讀者,所以拿今天的作話把印刷的資料全整理出來了。

 參考的詞條和文獻大概三四十篇,所以不一一標注了,篇幅長的,不興趣的直接跳過噢,別慌,作話不要錢。

 雕版印刷書發明于唐朝,從唐中期之后技飛快下沉至民間,廣泛流傳于四川和兩浙,這個技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不細說了。

 刻書系統分為三類:

 ①刻:皇家和地方府刻書。刻的要麼是大量的頭部著作(比如經史子集,從編撰、校對、存庫、刻書、印刷,輒用到百人千人,一套書完時間在幾年到幾十年,輒需要兩代皇帝才能完),要麼是農書、醫書,這樣的實用型書。

 因為是皇家和家出品,套書質量普遍非常好,也有不好的,像明朝重印了很多宋元時期的雕版,板子年代太久遠了,印出來的質量就不行,民間戲稱為“大花臉本”。

 同樣因為刻本稀,民間幾乎是看不到的。其中最有名的清朝武英殿聚珍本,就是一群大學士主持編撰、皇帝時不時去監工的書,這樣的書要麼由高掏錢預訂了,要麼皇帝賞賜大臣,民間見不著。

Advertisement

 其后是各地府的外聚珍本,也是有錢人家才能拿到的。

 ②坊刻:坊間所刻,就是這兩章里的書鋪刻本,由有一定實力的書商運營。古代的書鋪有賣書的,也有既賣書又刻書又編書的,印量非常大,書生用的書基本都是坊刻本,什麼三百千、經史子集、戲曲、話本,基本都是坊刻本,扛起了民間書籍流通的大旗。

 南宋時期我國形三大坊刻雕版中心,兩浙的浙刻、福建建的閩刻、還有四川的蜀刻——兩浙與福建都是歷史上很牛的狀元省,文風非常濃郁,對書的需求量大,所以刻印技發達;四川雕版刻書厲害的原因不太明確,查了些資料,猜測應該是因為四川佛道文化盛行,留存于世的宋蜀刻本很多都是佛經道經。

 ③私刻:私人刻書及家庭刻書。

 這類比較雜,有藏書家匯編自己珍藏的古籍、大文人把自己的大作刻書送朋友(比如蘇軾,他還罵過坊間的盜版書改他的原文);要麼是富貴人家開私塾、做個藏書房留給子孫后輩的,私刻重視收藏價值,不用于盈利,質量相對比較好,因為刻書而把家底全投進去的也有。

 然后說到活字印刷。

 活字沒在我國傳播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文里寫到的三個原因(字模不好燒、不好統一大小、排版難、漢字太多)外,還有一些原因。

 宋元明幾代,存世的活字刻書多數是制濫造的坊刻本,缺字字、排版、印刷不清楚,實在塞不進去的字模就不放了,要麼橫著塞在版面里。

 數好的活字刻本,要麼是民間刻的佛經道經;要麼是皇家出品、印局刻印的套書。印本印量很,其中最牛的還是清朝武英殿聚珍本,真正的皇家出品、皇帝監工,用許多大學士編撰,幾百匠人全套流水線,庫珍藏,就了最的活字刻本。

Advertisement

 為了減活字排版找字模的工程量,在南宋按聲韻給字模排序的基礎上,元代農學家王禎,做了一個轉排字架,就是一個可以快速找字模的木轉盤,但只印了一套書,不知道為什麼很快就沉寂下去了。

 雍正四年(公元1728年),皇家用銅活字排印了大部頭書《古今圖書集》,共刻鑄銅活字二十多萬個。到了乾隆年間,這批銅字模被乾隆拿去改鑄銅錢了,但乾隆也印書,只是他換了一套木活字,也就是說皇家都支撐不了金屬活字的花銷。

 膠泥、木活字使用壽命不長。但金屬活字也沒能得行的原因是,那時我們用的是煙墨,墨水決定了特,一到銅鐵活字上就會變墨水珠,印不清楚。

 直到近代印刷的另外一個先驅,德國谷騰堡鉛合金活字,是學習了我們元朝的活字技并改良的,活字印刷之所以在歐洲廣泛流傳,一個必要的前提是他們字母很……先做了模,再用沖方式統一了全部字模的尺寸規格,同時發明了配套的木制印刷機(這個也很復雜)和油墨(據說是亞麻籽油調的)——油墨涂上金屬面,就不會像咱們墨那樣流

 這就是近代印刷的起源,和咱們的活字印刷同源但殊途,然后,歐洲用來大量印刷圣經和五花八門的教經了,又隔了一二百年才廣泛用于實用書籍……

 哈哈哈哈哈所以文化傳承很偉大,也很慢。活字存在的幾樣缺陷,荼荼這邊是解決不了的,所以頭一步先考慮醫書的編修和普及,如何讓這時的中醫相信這東西能行。

 咱們一個工匠大國,歷朝印刷繁不繁榮,只取決于民間學習氛圍,基本沒有被技限制過。而《本草綱目》《證類本草》,還有歷史上許多的大部頭醫書得以傳承,無一例外是因為印。

 像這樣的一部外科全書,放到現代相當于一套全國通行的醫療法,是國策級別的量了。所以本文不討論如何改良印刷,只琢磨怎樣讓外科獲得中醫和統治者的支持,然后在府的幫助下快速下沉到民間。

 本章可能有蟲,我困得修不了,見諒啦~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