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古代小戶女 第107章 買到船啦

《古代小戶女》第107章 買到船啦

 張知魚看阿公一張老臉忽喜忽憂傷,跟川劇似的,心說真不愧是張家第一戲,就他一個人也能有這麼多花樣。

 有阿公的臉解悶,路也短了,一晃就到了月湖,這頭離著衙門近,張家人除了張大郎都不怎麼過來。

 所以張阿公看到是在這兒買的船,心頭還很有些吃驚,等走上船吃驚的就不是他一個人了。

 幾個小的沖上便撒了歡地跑,以前李氏的船們不是沒去過,但都知道不是自己的,所以從來都不敢在上頭隨便跑,萬一弄壞了也要銀子賠呢。

 自己的麼,挨頓打就好啦。

 張知魚已經十來日不曾見到這艘二層大船,它變得更不一樣了。

 帳幔已經被榮家取下來變賣換了銀子,里頭只有些有些枯萎的花草盆栽,地方看起來比那日更加寬闊了。

 張家一行人走在上頭都不覺得擁。四面許多地方都是敞開的,廚房在二樓,就是自家人住在上頭也不嫌擁

 張阿公看著這艘大船臉上也笑起來,覺得這孩子還有些運道,能買這麼大艘船回來,他老人家也是水上飄過的,這麼大這麼亮地段這麼好,不用細看就知一定是好船啦!

 眾人在船上逛過一回,都春風得意地站在二樓巡視周圍的船家,只覺得再沒有比小張更可的的船啦。

 小關公公忍笑,張家人見只耗子也得取個名兒方便記。先前還說要他救麼,這才多大會兒功夫,這船都姓了張了。

 月湖四都是畫舫,四個角都掛了紅燈,白日還不顯,天黑了就很好看了,張阿公覺得自家的船這麼好,明兒他怎麼也得掛幾個好的,把這些船都給比沉嘍。

 張知魚看著亮起來的燈,也湊到小關公公跟前笑:“小仁叔不是想吃大螃蟹麼,我聽說晚上在船上點了燈,悄悄的等著就有螃蟹爬上船。”

Advertisement

 小關公公臉也跟燈籠似的,都不用火就將船里照得燈火通明,心頭想玩想得要死,臉上還假惺惺地說:“我長在宮闈也沒什麼耍子,哪里知道這個快樂呢?但總不好大家跟我一塊兒熬夜。”

 他生得清秀,世還慘,又不日將走,李氏婆媳頓時憐心大起,笑:“今兒晚些家去,你也玩一回。”

 這日張家人便在新置來的船上待至夜深,等得四周俱暗,只剩漁晚歌,方點了一站豆燈放在前頭。

 風中豆火飄搖,漸漸有悉悉索索的聲音爬上船來,張知魚提燈拽住一只螃蟹腳遞到小關公公跟前,笑道:“你有螃蟹吃了。”

 四周琴聲渺渺,張阿公跟也跟只老板鴨似的躺在船上,子隨著水流微微晃,心說,這輩子還沒過過這麼好的日子呢。

 張知魚和姊妹們并排坐到一起,到看有沒有螃蟹上岸,可惜等得半夜也只有那一直小青殼給小關公公玩。

 水上清波起伏,到都是人聲,一行人趕在宵前,方慢悠悠地提著螃蟹回了家。

 先前張阿公心頭就沒反對,如今見小張威武雄壯,立刻一躍為他心口第三好的東西,第一是娘子第二是二郎,兒子麼。孫子都有了還重要嗎?

 總之,他老人家如今不僅不打算反對還琢磨著改日在船上歇幾日,過過老太爺的日子吶。

 而且李氏只有這兩個兒,都是左手倒右手的事。

 這日張家人躺在床上,心頭只有一個想法——我們真的離那些節食,一個蛋都要分幾份的日子遠去了。

 高興過勁兒,李氏尋了空子便私下跟大家商量:“不如把鋪子改魚姐兒的名字。”

 只能說知張阿公者小魚也,這小老頭聞言果然擺手拒絕,還說:“你是的娘,為走了一趟鬼門關,這麼大了,賺錢想到孝敬你,這是好事,既然想給你,你就收下,橫豎大頭都在家里。”

Advertisement

 李氏就道:“那以后船上賺的錢,我回來做家用,給幾個孩子留作嫁妝,到時候存起來或買地買鋪子箱都。”

 這個張阿公倒是沒反對,因為李氏如今白天已經很在家里了,家中的事到了幾個孩子手上,做為張家一份子,自然得往家里錢。

 李氏想起那麼大的船,客人也不了,便跟公婆商量:“月姐兒帶年歲漸漸大了,灶上還有些靈,不如這回跟了我去船上,也學些手藝在上,往后嫁了人也好過些。”

 魚姐兒和夏姐兒兩個一進廚房就點灶,想想也知道不可能繼承了的手藝去。

 王阿婆和張阿公對兒媳婦更滿意了,月姐兒也很高興,本來就有些喜歡往廚房鉆,就是要去船上,恐怕去顧家識字的機會就了,便覺得有些對不起阮氏辛苦教這一年多。

 張知魚覺得讀書明禮,但卻不覺得人人都非得讀書才對,便安:“又不是人人都要做才,我以后也是個大夫和廚娘姑姑正相配呢,到時候才求著姑姑做飯吃,又來找我治病,告遇見咱爹,那才好玩兒呢。”

 兩人說著便哈哈大笑,心說,原來家也有做惡霸潛質來著。

 此話轉頭就傳李氏耳朵里,張知魚捂著手心嘰咕,躲得過阿公躲不過娘,看來命里有此一劫!

 李氏收拾了口無遮攔的兒,回房就盤算起如何收拾那艘船來。

 這樣大的船,只有柳兒一個人就有些不安全,須得再找兩個健壯些的跟一遭在船上才安全些。

 張阿公也想到了這一點,吃飯的時候就在飯桌上,說:“那船晚上還得要有男人在,只有人容易出事。”

 一家人商量了幾次,張知魚想起王大郎,便提議:“不如給王大伯,他如今也沒事做,白天看菜攤子,晚上在船上。柳兒和妹妹們也不用怕了。”

Advertisement

 黎氏以前租船和李氏是五五平攤,在船上李氏只管做菜,其他雜都是在管,兩人已經配合默契,雖然如今賺的錢都是李氏占七,但黎氏還是不想這麼占張家的便宜,想想便說:“我與你做個管事的也就罷了,再不必跟以前那樣分潤。”

 兩人遂將先頭的鋪子轉出去,還剩回來六兩銀子,一人分了三兩。

 這頭商量好,張家便看著老黃歷盤算著開張,李氏道:“如今船大了,先前的人手就有些不夠,那屋子還得再收拾收拾才能開張,還得跟鄉里說一聲,這事兒先不急。”

 等李三郎再進城,一聽小春巷的事兒,反應跟大姐一般無二,想都不想就說:“把名字改魚姐兒的。”

 李氏笑:“人小主意大,你給不會收的。不如現在收下來,賣貨也有個地方。以后賺了錢多給他一些添妝,都是一家子,以后還的機會太多了。”

 又說:“老娘這輩子在縣城還沒怎麼住過呢,得空接了老娘上來,也我想娘的時候有個去。”

 李三郎哪說得過大姐,便應聲下來。

 小關公公回京日子也定了下來,就在四日后,張家便將日子定在前一天,也他吃一起吃一頓飯。

 夏姐兒的屋子不能給他,張阿公便專在前院收拾出一間屋子,改了男人住的房間留給他笑:“以后你不在家,這屋子也不見人住了去。”

 小關公公看這里嶄新的床鋪和家,恨不得立刻就了自由人,心說明年無論如何也要休滿假,就是天王老子讓他銷假,他也不干啦。

 張知魚滿院子轉了轉,看到小關公公的房只能在前院兒就有些嫌家小。

 張阿公也道,說不得過兩年等孩大些,就要再想辦法修一間或者買個大些的宅子住了。

 只張家人都有些舊,個個都不挪窩兒。

 張知魚想起竹枝巷子漲了幾兩的房價就笑:“說不得等不到離開,竹枝巷子以后為城南第一巷啦,知縣還專門給它圈地盤擴展呢。”

 雖然這話有些自,但張阿公覺得有他在,也就是一兩年的事兒吧。

 小關公公差點笑出聲兒,這兩個還真是親祖孫,連這厚臉皮也是一樣一樣的。

 張知魚這話也不是沒有原因,竹枝巷子本來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城南的居所很雜,很多好一點的巷子后頭都有些破巷子,竹枝巷子也一樣,大人都不讓孩子們去里邊玩兒,就是因為里頭住的人雜,租房子的比戶主都多,了孩子都沒地兒找。

 假如以后大家都發了財,說不得這幾天巷子都姓了竹嘞。

 轉眼就要開張,說不得沈老娘還得過來,李氏已經一年沒見娘了,去年娘還怕吃不著鹽,轉托李三郎帶了醬菜。

 今年好容易來一趟,李氏便翻了皇帝給的料子,給幾個小的裁了裳,也老人家見著兒如今過得不錯。

 新船上的家,張家都著人去了梅姐兒夫家買。李氏又帶著孩子們一起去街上買點兒新花,等到開張的時候戴。

 等到了街上,李氏見著掌柜五歲的小兒耳朵上都打秋千了,這才想起幾個孩子還沒穿耳朵。

 不過大家都不干,張知魚覺得疼,而且職業病作祟,怕穿個耳朵就三投胎了。

 夏姐兒也叉腰:“別人打我就要打麼,別人吃阿公還不給我殺呢!”

 李氏噎得無話可說。

 回家后夫妻兩個細數著來人,竟然破天荒地覺得家里看起來有點小了。李氏笑:“以前剛嫁過來,就覺得你家院子好大,不是這個我娘還不讓我嫁呢,誰知這才賺了幾兩銀子就覺得小了。”

 張大郎笑:“以后還有更大的給你住。”

 巷子里沒有,張家買船的消息一下就傳得很多人都知道了。

 眾街坊又議論紛紛,心說張家這真是要發了。

 有婆子嘆:“也不知怎生得魚姐兒這麼個金疙瘩,也就一二年景,一粒黑芝麻就發白面饅頭了。”

 有人也道:“小時候就見跟別的孩兒不同,人還只敢玩泥就敢白面了。”

 眾人聽了此話都笑起來,一時都嘀咕起魚姐兒小時候的事來,那會兒睜眼就說胡話,張阿公在家對著跳了不驅邪舞,這才逐漸不說了。

 是以張阿公一直覺得這個孫兒長,自己是付出了巨大的勞的!

 不然如今邪祟還在這孩子上瞎蹦跶呢。

 本來夸魚姐兒的話給這人一岔開,轉眼就了揭底大會,連魚姐兒三歲時在門口栽個狗吃屎,險破了相都說得津津有味。

 這當然不是們看到的,而是張家也有個碎子來著。

 張知魚聽了憤憤道:“阿公,你還我名聲!”

 張阿公提腳便走,心說,這機靈勁兒是像我,這斤斤計較的勁兒就跟你爹一樣啦。

 在外巡邏又斤斤計較的張大郎狠狠打了個噴嚏。

 同僚也恭喜他:“張捕頭家中喜事多。惦記你的人也多。”

 “也不一定。”張大郎謙虛一笑:“鬧不好是背后有小人碎,也一樣打噴嚏。”

 船菜開業

 那頭李三郎優哉游哉回了大搡鄉就跟沈老娘說話,道:“娘,魚姐兒買了間屋子給我。”

 那神別提多得意,誰這家里第一個得魚姐兒孝敬的是他呢。

 “還敢拿出來顯擺,”沈老娘不敵兒子厚臉皮,豎了眉罵:“還不是因為你這般大了,要家業家業沒有,要媳婦兒媳婦兒沒有。連魚姐兒都為你心,還在這厚臉皮說。”

 再說下去有給老娘捶死的風險,李三郎見好就收,笑嘻嘻地鉆到院子里給澆地喂

 李大郎和李二郎則有些嫉妒道:“魚姐兒如今向著三弟,咱們都外人了。”

 此話又點了沈老娘這老炮仗,吃了飯逮住幾個兒子就是一頓嗆,先說大兒子二兒子:“你們兩個從魚姐兒小就不跟魚姐兒親,跟妹妹年歲也差得遠,三郎是蘭娘當半個兒子帶大的,自然疼他些。”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