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我家後院是唐朝 第171章 鹽業概略

《我家後院是唐朝》第171章 鹽業概略

謝方塊=板磚的打賞,正在減的龍的月票)

這天,李愔把上儀,王銀龍,竇賢德等人了過來,以方的份巡視都府的鹽礦,同時隨行的還有佟年等盛唐商會的人。

“竇賢德!”

路上,李愔喚了一聲竇賢德,竇家在益州是大戶,鹽礦這種暴利行業不可能不瞭解。

“下在!”竇賢德聞言催著馬和李愔並行,等待李愔的問話。

“本王聽說這都府的鹽商基本是來自河東道,本地的豪族只是參與其中拿一些分是嗎?”

竇賢德點了點頭,回答道:“殿下,的確是這樣的,因爲開鹽井的價格太高,小井需要兩三萬貫,大井輒十幾萬貫,沒有充裕的家資是本開不起鹽井的,而河東道一些傳承久遠的門閥大族家資厚,也只有他們有這個錢鑽鹽井,因爲鹽的暴利他們又和本地豪族聯合,害怕本地人搗。”

“本王聽說你們竇家以前也參與過不鹽井的開採,有這會事兒嗎?”李愔問道。

竇賢德嘆了口氣道:“在高權以前的確參與過,但是後來都被高權以各種名義掠走了,而高權走了以後,這些河東道的商人早已在這裡站穩了腳跟,也不需要我們了。”語言間甚是惋惜,這也是三個老族衰敗的原因之一。

都府鹽業算是比較興旺的了,可百姓們還是吃的是淡食,買不起鹽!”上儀道。

王銀龍是深有會。他自小家貧經常吃不起鹽,他道:“雖說興旺。但也是相對其他地方來說,只是這鹽的產量太低。竇司馬也說了,只有朝廷和富商豪門纔有能力開鹽井,這鹽井的數量自然不會太多,產鹽量也是有限,價格也就高了。”

Advertisement

李愔聽他們幾個說著,心中也在盤算,這鹽是求大於供,市場很大,而且還是消耗品。提高產量,降低價格,那麼鹽的利潤將倍增長,而對於他們說的鹽井問題對李愔本就不是問題,他們開一個鹽井需要消耗兩三萬貫甚至十幾萬貫,李愔完全可以省去這些費用,輕便水井鑽機在現代可是到有賣的,鹽井無非是用來提取滷水的,和水井差不多。到時候再裝一個力提水,就是那種前面有一個出水口,後面是一個長長的把手,一提一就把水提上來的那種手工工。類似於力壺。

李愔越想越,不自覺笑了起來,沒辦法。現在他家大業大到用錢,桃園。寶船,盔甲。武,學院,軍隊,市政建設,匠人月俸,整個益州的快速發展都靠龐大的資金支撐,他能不想著法子賺錢嗎?否則他這個羊早晚羊要被拔,變葛優的腦袋。

著李愔,不明白李愔爲何發笑,都是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李愔道:“這朝廷不許本王私自鑄錢,卻沒說不許本王販賣井鹽,上儀,這都府的府庫馬上就會充裕了。”

“殿下準備辦鹽?”上儀喜道,上儀上任以來,府庫一直沒有多,全都依靠王府支持,這讓他到臉上無,雖說今年徵了賦稅,除了上繳朝廷以外也沒有多剩餘了,而這農村合作社又耗了一大筆費用,府庫頓時又空了。

幾人聞言臉上都出了笑容,國家賦稅,鹽利過半,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歷史上更是有唐朝興於鹽利,敗於鹽利之說,這黃巢就是一個非法走私私鹽的傢伙,這才能籠絡起一幫人。

Advertisement

“那殿下何不收回販賣私鹽的權利,這樣我們豈不是可以壟斷井鹽。”王銀龍道。

李愔搖了搖頭,與民爭利的事還是做爲妙,尤其是這井鹽,本是自然產,他個人佔爲己有,必定會招惹得很多靠井鹽吃飯的人,既然這樣,還不如有錢大家賺,“這個就沒必要了,井鹽的儲量很大,我們開採幾百年也採不完的,而且雖說這井鹽多爲豪門佔據,但是他們的確也養活了一些失去了土地的百姓,還繳納了足額的鹽稅,對我們百利無一害,這鹽業發達了,益州的賦稅就會倍的增加,未嘗不是好事。”

李愔一番話讓幾人連連點頭,王銀龍道:“是下短淺。”

“你的想法雖然不妥,但卻是對我們有利,不過咱們雖然不去壟斷,但完全可以讓這市場上八的鹽是我們生產的。”李愔放出豪言。

竇賢德擰著眉頭道,“可是殿下,這鹽井的費用可不菲,而且沒有一二年很難打出一個鹽井的。”

“這個就不必擔心了,本王自有辦法,你們竇家想不想開採井鹽?本王不收你十幾萬貫,價格合理公道五萬貫一箇中型鹽井,保證三個月給你們,如何?”李愔問道。

竇賢德訕笑道:“殿下是在和下開玩笑吧,這怎麼可能?”

“如果可能呢?”

“那竇家願意買下五個鹽井!”竇賢德笑瞇瞇地說。

“到時候可別反悔?”

“……”

一行人說說笑笑到了益州城外的一個鹽井,其實說是鹽井,還不如說是小村落,多年的發展,依靠鹽井生活的百姓在這裡定居,慢慢形了這個村落。

見到這麼多員,村落裡的百姓臉上都出警惕的神,一些小孩子撒就往村子裡跑去。

Advertisement

李愔勒住馬頭,打量了一下這個村子,上百個茅草屋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旁,在道路的盡頭立著一個三角形的木頭支架,上面一裝滿滷水的竹筒正被提上來,而三角支架的一側,是一個冒著煙的工坊,工人正進進出出,在工坊外,李愔甚至看到了雪白的鹽堆。

一行人在路口等了一會兒,一個穿著綠圓領長衫的中年男人急匆匆跑了過來,見到李愔,他規規矩矩地行了一禮,“草民王濤,參見六殿下!”

“你認識本王?”李愔只是隨機巡視,沒有通知任何人,因此問道。

王濤五短三材,臉黝黑,想必是經常在太底下忙碌,他道:“草民曾去參加過展銷會,見過殿下一面。”

李愔和衆員下馬,後面的數百個侍衛立刻涌村落,沿著道路站一排,這讓村子裡的百姓都出驚恐的神,王濤的臉也是有些張,以前他們爲求平安都是向高權保護費,如今高權完了,難道李愔開始騰出手來收拾他們了?

李愔笑道:“不用張,本王和員只是來巡視一下益州的鹽井而已,前面帶路吧!”

聞言,王濤鬆了口氣,擡手額頭上的冷汗道:“殿下,請!”

李愔一邊走一邊問,“王掌櫃是哪裡人氏?”

“草民是太原人!”

“太原人?”李愔瞥了眼王濤,“都說天下王氏出太原,你和這五姓七之一的王家是什麼關係?”

“草民正是出自王家旁系,負責王家在益州的這座鹽井和井鹽的銷售。”說道自己出自王氏旁支的時候,王濤微微出得意之

“哦,那王氏在這裡一共有幾個鹽井?”李愔走到三角支架邊,了眼鹽井的井口寬度,一般來說十公分直徑的鹽井算是小鹽井,價格在八萬貫左右,而王氏這個鹽井井口足有半米,這深度至五十米,絕對是大型鹽井。

王濤道:“回殿下,王氏就這一個鹽井。”

李愔點了點頭,進了一旁的工坊,裡面上百個工人正在熬製井鹽,屋裡面堆放著一筐筐熬製出來的井鹽。

“殿下,找到了!”竇賢德下馬就開始翻著鹽井的記錄,每開一個鹽井這都要登記的,這井鹽是收稅大戶,同樣也是逃稅大戶,因此記錄都非常詳細,“這座鹽井於貞觀四年建,每年產鹽一萬石,如今的鹽價是一斗四百文,一萬石一年就是四萬貫,按照每貫賦稅收取一百文,一年的鹽稅是四千貫,去年的鹽稅已經清。”

暴利,真是暴利呀,李愔心中念道,一斗鹽都賣到了四百文,比土豆值錢多了,怪的就算是現代社會這鹽也是國家管控的。

王濤在一旁附和道:“正是,正是!”

李愔纔不會相信這表面上的數字,實際產量肯定比報上去的多許多,但這鹽業的監管十分麻煩,總會有疏忽的地方。

“這個鹽井當初打的時候用了多錢?”這個鹽井不小,李愔打算問個清楚,也爲以後賣鹽井做準備。

王濤回憶了一下道:“殿下,當初一共用了十八萬貫錢,到現在還沒收回本,不過這是目前最大的鹽井礦了,從貞觀初年建到貞觀四年,一共用了四年時間才完。”

李愔不一陣唏噓,古人還真是有毅力,這一個井就用了四年時間,也怪不都是世家大族來幹這個,小的家族說不定哪天就完蛋了,這麼長的週期他們玩不起。

又觀察了一下井鹽的熬製工藝,囑咐王濤依法納稅以後,李愔又向其他鹽礦去了,在益州府登記造冊的鹽井目前一共一百餘個,李愔並不打算一個個去,就在益州周邊轉了一下,回去以後,李愔把鹽業提上了日程。(未完待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