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我家後院是唐朝 第111章 益州煤礦

《我家後院是唐朝》第111章 益州煤礦

又談了一些公務,蘇沫兒忽然站了起來,向李愔深深一躬,道:“殿下,沫兒還有一件事想懇求殿下。”

“什麼事?”

蘇沫兒咬了咬紅脣,道:“沫兒如今四奔走,做的又是這麼危險的事,這樣把妹妹帶在邊太過危險,沫兒想讓小研暫時住在王府,殿下哪怕把他當丫鬟使喚也行,如今沫兒能相信的也只有殿下了。”

李愔點了點頭,蘇沫兒說的的確是事實,對他來說只是王府中多了一張而已,這倒是無所謂了,“這個沒問題,你走了以後只管把留在王府,我會讓幾個婢伺候的生活起居,安全你就更不用擔心,別的地方我管不到,這益州還是我本王說的算的。”

“謝謝殿下。”蘇沫兒眼眶微紅,又是想起了自己命苦的妹妹。

李愔安道:“你也不必難過,等報機構完善的時候,你就不必這麼辛苦了,有空就多來益州陪陪,我雖然可以照顧的了的生活起居,但畢竟不是他的親人。”

蘇沫兒微微點了點頭,“是,殿下,那沫兒告辭了。”雖然很想留在這裡和李愔說說話,但李愔如今有了王妃,一些事還是需要避嫌的,不能做的太過,深深看了一眼李愔,蘇沫兒邁著碎步離開。

“哎……”著蘇沫兒淡薄的,把如此暗的工作給一個豆蔻年華的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李愔深深陷了沉思。

Advertisement

王府門外,蘇沫兒駐足回首了一眼蜀王府三個大字,心中忽然有一種難捨的苦楚,這讓開始懷念還是一個侍婢的時候,那時候的李愔還會和開著不重不輕的玩笑,那時候的生活是多麼的溫暖。

但是並沒有後悔接下這個差事,低微,無法和出高姓大族的崔鶯鶯相比,但努力會讓自己爲李愔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想到這,蘇沫兒表恢復了平靜。

門口的一輛樸質的馬車已經停了許久,馬車的四周站著四個面容冷酷的護衛,司馬徒回來以後,李愔把他安排進了影衛中,負責保護蘇沫兒的安全,這幾個護衛都是他的手下,一微風拂過,捲起蘇沫兒額前的劉海,鎖的眉頭,輕輕嘆了口氣,掀開了門簾。

馬車中,一個穿紅長袖黃半臂小襖的子正在繡著什麼,見蘇沫兒進來,出一個明的笑容,蘇沫兒心中一暖,這些日子幸好還有陪在側,和聊天解悶,“蕓兒,你真的不想去見見殿下嗎?”

子正是離開了樑王府的蕓兒,“見了又能怎樣?只是給殿下增添煩惱而已,還不如不見。”,蕓兒笑了一下說道,“怎麼樣,殿下答應了嗎?”

蘇沫兒知道說的是蘇小研,“殿下答應了。”

“我就說殿下會答應的,他是那麼好的一個人。”蕓兒角揚起一笑意。

Advertisement

蘇沫兒笑道:“是啊,有時候好的太不真實,所謂才那麼多人對他死心塌地呀。”,蘇沫兒話中含著別樣的意味,這讓蕓兒俏臉微紅。

白了一眼蘇沫兒,蕓兒道:“你把研兒放在王府中還有別的意思吧。”

“是啊,也是爲了讓殿下放心。”蘇沫兒隨口說道,“殿下還以爲他的小作我不知道呢?”

“你怪他嗎?”蕓兒放下刺繡,擔憂地看向蘇沫兒道。

“雖然有些難過,但是殿下這樣做是對的,換做是我,我也會這樣做,他雖是皇子,在別人看來風無限,可是我看的出來,他心中並不像表面那樣灑,生於帝王之家,一生就註定要在腥風雨中渡過,他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保護自己啊!”

蕓兒握住蘇沫兒的手,沉默不語,馬車車“咕嚕嚕”的聲音傳來,載著兩個人漸漸駛離了蜀王府。

仝猛在益州呆了幾天後離開了,他已經等不及回去重建驛站,並且開始李愔的收購計劃。

蘇沫兒也在幾天後離開,畢竟的事繁雜,而蘇小研被李愔接到了王府,蘇沫兒離開的那天,這丫頭又哭了淚人,追著蘇沫兒的馬車跑了很長時間,還是被王府的護衛抓回來的。

對於收留蘇小研的事,崔鶯鶯充分發揚了大肚能容的個,這樣李愔很是寬,其實崔鶯鶯明白,只要李愔答應了,就算不同意,李愔頂多找個地方照顧而已,那還不如答應,還能順便賣蘇沫兒一個人

Advertisement

熱鬧了幾天的蜀王府頓時又冷清下來,但金大謙也傳來了好消息,他按照圖紙提供的地方尋找,終於在益州找到了一煤礦,而且這煤礦還距離益州城非常近,只有十幾裡的路程。

一行人馬出了益州城以後直奔益州城西南方向,爲首的一人是李愔,他的側是騎著馬的金大謙,他正滔滔不絕向李愔講述找到煤礦的過程。

得到李愔的命令以後,金大謙就拿著李愔的圖紙組織人拉網式的搜索,每個相近的地方都會開挖一段時間,但地圖畢竟是地圖不可能確到米,只能難找山川河流的位置,估計煤礦的方位。

在長安的時候,金大謙就是這樣找的,在益州同樣如此,只是益州屬於平原地區,山河多,對照,尋找的困難就大了許多,最後金大謙乾脆用都江堰作參照,最後才找到了這個煤礦。

李愔在網上查過都附近的煤礦,三四還是有的,而且產量都不是很高,但對如今的益州的來說卻是綽綽有餘了,加上佟年從益州運來的煤炭,他足可以做很多大事了,一個是焦炭,另一個就是蒸汽機了,有了焦炭就可以練出好鋼,有了好鋼就可以研發最初的**,現在的槍械他是不指能做出來了,但十五世紀的燧發槍還是能研發出來的吧,而據歷史記載,最早的槍械鼻祖是南宋的軍事家陳規,他纔是第一個研究出來管狀火的人,他再去現代把燧發槍的製造圖紙搞來,實在不行讓人制造幾把燧發槍,這種老式槍械應該很容易製作吧,他再把這些槍械拿回來讓這些工匠拆開組裝學習,就算他們不明白原理,照葫蘆畫瓢總可以吧,想到這,李愔催了催馬,加快向煤礦而去。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