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懸疑推理 九滴水·屍案調查科系列 第一部分

《九滴水·屍案調查科系列》第一部分

「鏟墳頭」除了手藝外,材質也很講究,製作墳頭的土必須是上等的黃泥,這種泥黏度高,水分含量適中,經過理后,不易出現裂或被大雨衝散。高錢坤製作的墳頭,用個半年絕對不問題。手藝湛、價格適中,很多上墳者為了圖個心安,也不會把一兩百放在心上。

為了滿足供求平衡,高錢坤每天鳴之後就要上山刨土。之所以選擇清晨,是因為經過一晚上水的滋養,山上的土質會變得鬆易挖。據四季時令分割,夏秋之際,高錢坤每天早上5點上山8點返回,除非暴雨雷電,否則始終如一。

某天早上5點,雲山霧罩,戶外的能見度不到1米,高錢坤像往常一樣騎著三車朝幾十公裡外的山頭行去。經過仙槐陵有一片隆起的高地,騎上頂端,視線可及整個仙槐廟。出行時,三車空置,騎行速度快,高錢坤並沒有注意到附近有何異樣。可當他返程時,三車不堪重負,他只能下車,一手扶著車把,一手用力推著車座向前。好不容易推上了高地,他習慣地將車停穩,原地休息,然而就在這時,他忽然發現遠那棵千年古槐上竟然吊著一個人。

國學大師翟鴻燊曾說過這麼一句話:「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做我們這行的,要時刻保持清醒,所以工作期間絕對是滴酒不沾;酒不能,茶卻是多多益善。茶中富含的茶多酚能讓我們保持清醒一整天。老賢是個「茶癡」,每天早上只要沒什麼事,他都會在辦公室烹上幾杯茶邀我們慢慢用。

今早艷高照,老賢拿出了他的私貨「安溪白茶」,胖磊張著個大掌準備來上一口,可老賢剛沖好第一泡,值班室的「死亡電話」就突然響了起來。

Advertisement

「你妹的!」胖磊懊惱地了句口朝電話走去。

對話很短,老賢還沒把茶水濾乾淨,胖磊便掛了電話。

「什麼況?」我問。

「仙槐派出所打來的,說是在仙槐陵那棵千年古槐上吊著一。」

「他殺還是自殺?」

「不確定,請求我們去現場甄別。」

當胖磊說出「甄別」二字時,我就有了不好的預。不悉接警況的人可能不知道,市局報警平臺每年可以接到上千起非正常死亡的警,其中有95%以上為「自縊」「病死」「墜樓」等「非他殺警」。為了提高民警對此類警質的判定效率,明哥每年都會組織大批警員參加培訓。培訓分為理論和實踐考核,只要帶著腦子,就算是零基礎也能學個八九不離十。而且很多人都有「偶像結」,明哥作為全市證鑒定的拔尖人,被一線兄弟尊稱為「冷·福爾斯·啟明」,「偶像」親自掛帥授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再加上微信群這種方便流的工存在,雲汐市基層民警對「亡人警」的判斷完全可以媲半個技員。也正是因此,才讓我覺得事不妙。案發地距離科室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為了不耽擱時間,明哥下令5分鐘整裝出發。

仙槐陵是一片比較出名的墳場,它之所以聲名遠播,完全得益於墳場中心那棵十幾個人都難以環抱的千年古槐。關於古槐的傳說,我也曾有過耳聞,不過可惜就可惜在這棵古槐如今被土墳團團包圍,否則完全可以開發旅遊景點。但轉念一想,這樣的「天然保護」未必是壞事,若是真的開放,保不齊樹榦上就會被刻滿「××到此一游」的字樣。

從科室到案發現場這段路並不難走,胖磊加足油門,提前半小時到達仙槐陵停車場。雖然都是墳地,但仙槐陵和別的地方卻大有不同。咱們中國人下葬最講究風水,在老祖宗留下的風水命理書中詳細說明過,所謂「寶地」必是依山傍水,因此很多墓地都是建在山川河流附近。仙槐陵的不同之在於,它是一片平整之地,無任何高低起伏之勢;墳地的「風水」完全來自那棵千年古槐。正是因此,仙槐陵的墓葬被分為三六九等,最靠近千年古槐的,為「天字型大小」墓,其次為「地字型大小」墓,剩餘的均稱為「人字型大小」墓。

Advertisement

所以站在案發現場,我們能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天字型大小」墓幾乎是一墳連一墳,簡直難以下腳;而「人字型大小」墓則稀稀拉拉,騎個三車都不問題。

車剛停穩,派出所民警熊勇氣吁吁地跑了過來。

這傢伙跟我一批警,平時關係得還不錯,我見是老人,說話自然親近許多:「大熊,到底是什麼況?」

「小龍,冷主任,磊哥,國賢老師。」熊勇寒暄之後切了正題,「我們是早上8點接到的報警,報警人是仙槐陵『鏟墳頭』的手藝人高錢坤,據他介紹,他早上5點出門去幾十公裡外的山上挖黃泥,7點50分返程時發現槐樹上吊了接著他走到仙槐廟附近確定樹上吊的是死人後,這才報了警。」

「你們到現場做了哪些工作?」明哥問。

「冷主任,實話實說,我們啥也沒做,因為現場比較特殊,槐樹是被2米多高的院牆封死在裡面的,我們擔心翻牆進會破壞現場,所以才打電話給科室請求幫助。」

聽大熊這麼說,明哥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很是讚賞:「你做得很對,當現場複雜到無法自行理的況時,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保護現場,尋找目擊人。」

熊勇:「我們在仙槐廟5米開外拉起了警戒線,目擊者只有高錢坤一人,他現在就在店裡,隨時可以詢問。」

明哥:「行,我們先勘查現場再說。」

站在高遠觀,中心現場是一座坐西朝東的廟宇。廟宇主由院牆和一個佔地百十平方米的古建築構,古建築的藍牌匾已被人用油漆塗抹,但約可以辨出「仙槐廟」三個鎦金大字;院子正中間矗立的便是那棵傳說中的千年古槐。以支撐廟宇的圓柱為參照,古槐樹至有40米高,樹榦直徑5米,主樹榦的高度大概跟3層樓差不多。

Advertisement

據仙槐陵的守陵人高明介紹,幾十年前,這裡曾發生過「樹仙劈人」的事件,所以當地政府就把原先的大門給封了起來,再加上周圍修起了墳地,仙槐廟許多年都沒進過人。

我繞著現場觀察了一周,院牆只有2米多高,一米七以上的年人很容易攀爬,在不確定死者是如何進現場的前提下,我們只能選擇最困難的方式,從廟宇的廡殿式屋頂攀爬院。

面積很大,約有500平方米,地面因常年無人踩踏,到長滿了半人高的雜草。因有雜草,地面無法辨別腳印,明哥帶著我們一行人直接來到了那前面。

死者為,長發,五可識別,上穿一件棉質睡,下是一條藍七分,雙腳赤。縊索(自縊所用的條狀)是一條帶有腥臭味的暗紅布條,布條被打圈狀拴在槐樹最的一樹枝上。

近距離觀察下,連我這個外行都看出了許多疑點。

首先是斑位置。人死後循環停止,心缺乏力而沿著管網墜積於低下部位,最終導致高位管空虛、低下位管充。如真是上吊自殺,循環停止后,管中的會因重力墜積在四肢及下半。而本案死者的手腳部位並未發現明顯的斑。

其次是鎖鉤傷。通常自縊是用條狀套住頸部,懸吊,再由自重力迫頸部,引起機械窒息。多數況下,由於死者兩側的頸脈、頸靜脈,面部會呈現蒼白或者鉛灰。如果縊索迫位於甲狀骨下,舌還會被向上,出現舌頭外觀。機械窒息死亡會給死者造極大的痛苦,在窒息的過程中,100%的人都有求生反應,這樣一來,會在脖頸多條錯的鎖鉤傷,有時還會伴有出現象。而本案死者的鎖鉤傷只有一條,換言之,死者在整個上吊的過程中,並沒有任何生理反應。

最後是上吊機。死者穿睡,從著可以看出,要麼正在睡覺,要麼就是準備睡覺。按照以往我們勘查自縊案件的經驗,自殺者在自尋短見前都會心打扮,好讓自己走得面一些;像本案這樣蓬頭垢面、穿著如此隨意的還真不多見。

我這個菜鳥都能看出這麼多疑點,作為「老司機」的明哥當然也不在話下,他只是簡單地瞟了一眼便說道:「斑和鎖鉤傷均存在問題,這是其一。

「其二,死者雙腳赤,現場並未發現鞋子,要麼其赤腳來到這裡,要麼就是有人將其抬到了這裡。假如是赤腳前來,腳底會沾有泥土,可本案死者的腳底很乾凈。

「其三,經測量,死者腳尖末端距離地面63厘米,縊索底端距離地面為228厘米,長165厘米,頭長為26厘米,軀幹長139厘米,小臂長22厘米,手掌全長為15厘米。已知年人雙手抬起的高度約等於高+小臂+手掌的總長,即165+22+15=202厘米,中間有26厘米的差值,現場沒有腳踏,要想把縊索綁在樹榦上,這個人的高最要有一米八五。以死者的高度,本完不了。因此,這是一起懸兇殺案。」

類似的現場我們也勘查過不,就算明哥不說得那麼直白,從觀上我們也能判斷出案與非案。

確定了案件質后,派出所將現場況第一時間通知了刑警隊,我們在盡量不破壞現場的況下又按原路退出了仙槐廟。

命案現場勘查機制啟。我和胖磊作為痕跡檢驗組,要解決幾個重要問題:「嫌疑人為幾人?」「是男是?」「通過何種方式進的現場?」乍一看任務相當艱巨,然而殊不知,這些對痕檢員來說只是基礎技能。仙槐廟院牆高2.7米,嫌疑人必須藉助外界環境才可以順利攀爬,如助跑、踩踏。仙槐廟周圍均是「天字型大小」墓地,土墳修得麻麻,不備助跑條件,相比之下,踩墳翻牆就了可行之舉。

距離仙槐廟最近的一圈「天字型大小」到牆不足20厘米。堆起的墳包多為土,只要嫌疑人踩踏過,就很容易留下鞋印。不過這並非意味著嫌疑人的鞋印很容易被找到,我們還要考慮另外一個因素——平墳。

為了保證墳包不被雨水輕易衝散,從「頭七」開始至「五七」結束,以7天為間隔,一座墳一共要推土7次才算完工。每次堆墳時都必須將鬆散的土踩實,7天後再堆第二層,這樣一來,挖出的泥土就有足夠的時間蒸發水分。依據熱脹冷原理,土層表面一經暴曬,很容易出現裂,當第一層裂形,接著再鋪上第二層,這樣便填補了上一層的空隙,起到加固土層的作用。這個工作就是平墳。經專家研究發現,一座墳經7次加固所形的防力,完全可以抵擋各種極端天氣。

知道了平墳的過程,那麼我們第一步要做的是排除墳包表面的「平墳足跡」,墳包呈金字塔狀,平墳者用腳將散土踩嚴,實際上是給了墳包一個向的作用力,這種況留下的鞋印腳尖多向上,且重疊況明顯;本案嫌疑人攀爬院牆要藉助的是蹬地的反作用力,在墳包上會留下腳尖朝下的鞋印,且鞋印會有一定的深度。

案件被定為「懸兇殺」,也就是說,嫌疑人是把運到了這裡,再將繩圈中製造自縊的假象。在此過程中,兇手必定會負重,而負重所留下的足跡更好辨別。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