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穿到明朝考科舉 第46章

《穿到明朝考科舉》第46章

張尚書贊許地說:“合該如此。先帝正統年間使國公置武學教導軍子弟, 又許武學生和儒生一般科考貢, 就是為的他們讀書知禮。這些子弟雖有些微末職蔭,又豈能抵得上正途員的前程?回頭我與林大人議一議, 著實抓抓武學風氣, 從嚴獎罰, 俾使其等通曉圣人微言大義,習韜略, 謀勇兼資。”

謝瑛贊同地說:“尚書關, 是這些生員的福氣。”

張尚書搖了搖頭:“福氣什麼,若真從嚴查考下來, 他們還不知怎麼恨我呢。不過武學風氣是不如從前嚴整了, 生員怠惰進學, 有至于《武經七書》都不能通解的,出也不勤勉——今日我下學稽查,竟就查到了十余個年長的與應襲子弟逃學。也是該重重地懲他們一回,以正學風。”

謝瑛拱手笑道:“那下就不耽擱大人的正事了。”

張尚書微微點頭, 低頭看見右手握著的那本書, 不低嘆一聲:“一個鄉野間未學的年尚肯鉆研經書, 這欽命建的武學,選的進士作教諭,卻教出些庸劣生徒,實在令人心驚。這些書回頭便教他們放在講堂里,讓那些生員出看著,也好長些知慚、圖上進的心!”

謝瑛雙眉一挑, 似是錯愕地說:“這個崔燮并非鄉野中人……”

張尚書緩緩搖頭,指尖按著書簽上那行“遷安崔燮編錄”,看著他說:“他不是見住在遷安縣里?不是正隨鄉間秀才讀書?靈草也要生在山野間才祥瑞,若是長在鐘鼎之家的,不過是庭蘭玉樹,也不覺新鮮了。”

謝瑛若有所悟地看著他,張尚書的笑容便深了些,看著那本書說:“他既是在縣里編出這本書,便足以作武學生員的榜樣,與他是誰的兒子又有什麼關系。”

Advertisement

他把書卷筒,敲著掌心悠然回了室。

謝瑛在他背后侍立著,到他進去了,才微微吐了口氣,轉離開講堂。到得堂外便看見來尋他的孫應爵,拱手招呼了一聲:“孫世子。”

孫應爵也答了一禮,道:“方才我進來找你,見你正和本兵大人答話,未敢打擾,就退出來等著了。這里不是說話的所在,咱們先找個地方坐坐?”

謝瑛答應著,與他一道走出武學,騎上馬往 附近酒樓去。孫應爵腹中攢了不要問的,到包廂就人清場,急不可耐地問:“方才我約聽到兩句——謝大人這是要棄武學文,改考狀元了?”

謝瑛溫文爾雅地答道:“哪有此事,不過是有于別人勤學不倦,自己心里也加了警策,不敢像從前那樣虛擲罷了。”

孫應爵驚嘆道:“那神是什麼來路,你跟撞了邪似的,看他一本書就要閉門讀書了?”

謝瑛微啟,“崔人”三個字在舌尖打了一轉卻又回去,只簡單地說:“不就是咱們錦衛替他要了旌表的義士崔燮。原覺得他是個勇毅之士,不通文墨,不想他回鄉讀了幾天書就能集句書了,有些。”

孫世子還是沒想起崔義士是誰,驚嘆道:“這不了周了?武能除三害,回頭讀幾十年書又能科舉仕,當個名臣……”

謝瑛笑了笑,頗有信心地說:“何須讀幾十年。那果然是個神,我看他用不了幾年便能考進京師了。”

“他幾年進京不要,你可別也立志苦讀幾年就好。你一個實職的五品千戶,就讀出兩間屋子的論語也不能應試的。”孫應爵搖了搖頭,忽然嘖嘖兩聲,倚著桌子湊向他,問道:“謝大人今年貴庚了?”

Advertisement

謝瑛也不管他這麼天上一拳地上一腳地問什麼,只正經答道:“下今年二十有三,虛長世子兩歲。”

孫世子說:“你都二十三了。我爹在你這年紀都有兩兒子一了,我兒些,如今也有了個小。我看莫不是因你家里沒個老小相伴,才閑的想念書了。”

謝瑛臉上的笑容一未變,仿佛被打趣的人不是他似的,問道:“今日世子來尋我就是為此事?我倒覺得自己還年輕,不急著套上家累。”

孫應爵仔細瞧了他一眼:“你還年輕?”

謝瑛悠然說道:“往古之時,子二十而嫁,男子三十而娶,使其氣充足,然后行其人道,所以古人往往多壽。以此算來,我豈不還年輕著?世子的好意謝某心領了,婚姻之事倒不著急,我還是趁著為大好年紀多讀幾本書,往后才能替皇爺辦好差使。”

罷麼,謝千戶著那個神的對書魘著了!

孫應爵搖著頭離開酒樓,跟他父親說起謝瑛讀書讀到連親都不想的事。

懷寧侯這兩天被兒子那句話兌的,正愁著給謝瑛牽一門什麼樣的親事好,聞言倒松了口氣,拿眼角兒夾著兒子,胡罵了幾句:“人家就知道讀書養充足氣,你打十五六就在闈胡混,弄虧了子,這麼多年才給我養下個孫來,要我懷寧侯府將來給誰繼承去?去!你也給我去書房清靜地讀兩天書,不許再!”

孫應爵真個被關進書房,忍熬了好一陣子才得出來。他深悔這事先跟老父說了,借著父親衙視事的工夫,找了永康侯徐锜、武安侯之子鄭綱等幾個相好的勛貴子弟,抱怨了幾句。眾人搖頭嘆道:“你這幾日是在桃花源里,不知世事,豈不知武學里邊更是折騰得大伙兒不得安生?”

Advertisement

他驚訝道:“怎地,武學生員們也都跟謝瑛一般立志考進士了?”

襄城候侄孫李晏悲嘆道:“若都是自己要考就好了!如今是本兵張大人與提督武學的林史要嚴抓風氣——

“如早晚點卯,辰時初刻不到的俱都記錄在案,著本營營嚴加申斥;遇上本營要出的也是先到學里請假,練完畢還要回去接著上學。還有月初的考核,原就是學里的教管著,如今本兵大人親自出策問題目,還讓堂下批改,你說這可怎麼過!”

孫應爵鼻子,暗地慶幸自己年過二十,不用再上學了。

又有個在學讀書的公子說:“張部堂親自寫的‘勸學篇’懸在講堂上,寫什麼‘其惟寒素然后能讀書歟?抑其惟遠繁華然后能讀書歟’?什麼‘夫道無終窮,雖圣人亦有待于學也’……還弄了幾本不知哪個鄉下神編的書擱在講堂書架上,教諭們就‘十五而有志于學’。咱們又不是那靠著讀書吃飯的文人,這麼認真做什麼!”

徐锜挑了挑眉說:“那可不是不知哪個鄉下的神,你們怎麼忘了?就是錦衛給請旌表的那個義民,妖人案里那個,戶部崔榷的兒子!我當時還想給他遞杯酒同喜呢,酒也不喝就跑了,好不掃興!”

又有人說:“一個堂下的兒子誰記的那麼清楚。遷安縣我就一個人,也是姓崔的——”

眾人心領神會,哄笑了一陣。

又有人問:“遷安姓崔的莫不是什麼大姓,出了個崔人兒不說,還出了個姓崔的神?”

徐锜說:“這個寫書的崔神像是崔郎中能生出來的,那位風流的崔人兒斷不是那等老冬烘家里養出來的。我記得他家只得兩個兒,大的還嫁到四川了,不可能是崔人兒。”

眾人都看孫應爵——他爹權知錦衛事,他如今也還在衛所混著,都著他知道崔人的事多些。

孫應爵也攤了攤手:“這些日子家父把我鎖在書房讀書,門都沒出,我還不及徐侯爺知道的多。再說哪有人家年貌的小娘子出書的,能自家頂門立戶開買賣的,縱是個人兒,怕也是徐娘半老矣。我是不肯去查的。不查出來呢,我就當是個泰山神般的人兒;查出來是個年老貌寢的,往后我還怎麼看的書呢。”

眾人紛紛搖頭,不肯相信那名是憑空傳出來的,可心里堵著這個人遲暮的影,再說下去也覺索然無謂。武安侯世子便說起遷安又出了一家會印彩圖的清竹堂,印的好金剛經,佛像極盡莊嚴妍妙,他家太夫人請了幾卷供在譚柘寺,連宮里幾個老公都向他家打聽是從哪兒請來的。

剛說完四書又說佛經,盡是些正經無趣的東西,這群勛戚聽得沒意思,都說:“經中附圖再好看還好看得過人圖麼。說這個還不如想想崔人家新書要出什麼故事……”

=====================================

崔燮也確實正在家研究著新書。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二十四卷,若都是他們自己刻印,就是刻到明年也刻不出來,所以演義與金剛經一般,都是買了南方書坊的木版,回來自己校對修訂的。

舊版也是圖文皆備的,捧硯跟著他們校訂好文字后印了一本。崔燮回家后就空看看排版,按著故事節加圖,匠人把多余的畫版裁掉,兩張字版排一塊;或是把字版拆開,再各拼一張圖版上去。

至于收來的點評,往刻好的版框里著并不方便,他就匠人用極窄的豎版雕出來拼在字版外側。他們從東鄰趙家訂了長一尺二,寬八寸三分的大幅紙,裝訂書后,邊欄兩側各留有一寸寬的白邊。

書本翻開后,左右兩頁空白印的評論正好在書頁中心連起來。各人評論以不同印出,容、撞,有互相補充的,也有互相駁斥的,既醒目又吸引人。頁間評論沒掐夠的,就在章節后附上長篇論證,仍是以不同墨印出,不影響讀者看正文。

因為評論和圖都不到位,他們就先試印了前幾章出來,配上畫好的何太后、伏皇后、貂蟬、二喬等人圖,請湯寧這樣的資深讀者和王公子這位大客戶試閱。

湯才子找了幾個同道共,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這書看著怎麼舒服,評論怎麼引人勝的長文。王公子更實在些,袖著銀子跑到他家來問他:“印這套書的錢夠麼?我先投你幾百兩,先訂下二十套!”

崔燮這便放心了,笑道:“托王兄的福,我那套《聯芳錄》已是賺足了錢鈔,這書也只差畫圖排評,工人和銀子都不缺的。”

他其實最擔心的是自己畫出的名將不本朝人認可——明代畫中的英偉男子都要著一個長腰大肚,肚子不夠大仿佛就沒有名將名臣的氣度似的。他不習慣畫圓肚兒,給呂布收了腰,幾個雕工還嫌他畫的將軍材不雄壯,幸好給錢的大客戶和評論家審在線,讓他又找了信心。

謹慎起見,他也問了王公子一聲:“我把溫侯的肚子畫小了,不要麼。”

王大公子不甚在乎地說:“誰看他的肚子了,看臉不夠麼?再說哥哥我也沒肚子,哪個敢說我不長壯偉的?”

王大人說得對。

崔燮滿意地送走了他,又挑了那張呂布戲貂蟬的頁圖,印刷匠人多印幾份送到店里,讓計掌柜他們給買書的客人們看看,多問幾個人能不能接這種畫風。

誰想圖還沒送過去,計掌柜就來了。而且從中午就到了家,生生坐到他下學,連茶飯都沒吃幾口。

崔燮看著他一臉魂不守舍的樣子,險些以為是朝廷要《三國》了,忙捧硯端碗新茶給他,坐到他對面和聲悅地問:“這是出了什麼事?咱們這鋪子要倒的時候不也撐過來了,怎麼現在這麼多書賣得正好,你倒像驚了似的?”

計掌柜抹了把臉,把攥了一下午,紙面都了的一份《京華日抄》遞到他手里,巍巍地說:“公子自己看看吧,這是劣子從京里買來的,上面印了一份兵部尚書張鵬的《勸學篇》,公子看看那文章前面的序,尚書大人……尚書大人居然知道了你……”

崔燮心跳微微加速,手接過《日抄》,打開找到《勸學篇》,細看了幾眼,見那序言里竟寫了一句:“讀遷安縣學崔某所集四書對句有,遂為北京武學眾生員作此文。”

作者有話要說: “夫道無終窮,雖圣人亦有待于學也。”出自歸有《吾十五有志于學》一節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