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都市爽文 重生之最強大亨 第110章 截李超人的胡(二更)

《重生之最強大亨》第110章 截李超人的胡(二更)

“好的!”

“去吧!”揮了揮手,夏禹讓王奇出去了,他靠在老闆椅上,長吐了口氣,心思又放回自己制定的計劃上面。

李超人的崛起史,夏禹是看了不知道多遍,前世李超人的崛起被當了經典案例,許多學者不停地研究分析,隨便在網絡上一搜,就能找到各種的文章,比如什麼“論長江實業的功之道”、“華人首富的財富傳奇--李超人”、“最經典商戰包宇剛李超人演繹”等等,數不勝數。

1978年初,李超人不地在市上買了一家老牌英資公司“青洲英泥”的票,待份達到25%時,他出任了青州英泥公司董事。等數達到40%以上時,他功坐上了該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寶座。

而青洲英泥公司在紅石勘海一帶擁有幾十萬平方的地皮,到80年代,大有可爲,爲長江實業在八十年代的騰飛助了很大的一把力。

而據夏禹觀察,現在青州英泥公司的價並沒有波易量很正常,這說明李超人還沒有手,這是一個好機會。

夏禹現在是打算先上一手,地買青州英泥公司的票,等到李超人手的時候,夏禹便擡高價,把票轉手賣給李超人,李超人一定會要。

Advertisement

畢竟這次收購青州英泥涉及到了長江實業的發展戰略,只要夏禹不獅子大開口,李超人不會輕易放棄的。

而且就算李超人不要,夏禹也有辦法把價炒上去,到時候賣出去依舊穩賺不賠。

其實說實話,即使現在價格被擡高三倍,李超人收購青州英泥依舊是穩賺不虧,如果不是夏禹沒有地產公司,他怎麼可能會打算只撈一筆呢,他完全會截李超人的胡,直接把青州英泥吞下去。

只可惜夏禹剛剛發家,還沒有涉及地產行業,只能便宜李超人。

夏禹還知道,李超人還在暗購和記黃埔的份,他是在1979年收購和記黃埔的,但是爲了這次收購,李超人準備了三年,可以說在1976年,他就開始暗中收購和記黃埔的票了,等到後面收購功,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的價絕對會飛天,這也是爲什麼夏禹讓王奇收購這兩家公司的票的原因所在。

但是因爲時間還長,夏禹並不著急,所以把這兩家公司排在計劃中四家公司的後兩位。

而九龍倉排在第二位,也是有原因的,這考慮到了時間先後和價等問題。

現在九龍倉市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票不到1億,就是說它的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

Advertisement

而九龍倉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現在同一地區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計算,九倉票的實際價值應爲每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發展,價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倉也是合算的。

所以李超人看到了機會,也暗購九龍倉的價,雖然最後因爲實力問題而不得不放棄,但是他轉手把一千萬的九龍倉票賣給了想要上岸的新晉世界船王包宇剛,轉手就賺了幾千萬,剩下的一千萬更是在後面以三億多的價格再次轉給了包宇剛,可以說一次作賺了幾個億。

九龍倉收購戰可謂轟一時,鑄就了船王的赫赫威名,同樣也把李超人的名聲打得震天響,夏禹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呢?

這麼名利雙收的事,夏禹怎麼可能願意錯過呢?要是錯過了,絕對要天打雷劈的!

至於說搶了李超人的機遇,夏禹表示沒有任何心理力,一位合格的商人,是不會在意麪皮這種東西的,他何必有心裡力?

更何況,李超人又不是重生者,哪裡知道這幾次作能賺這麼多錢?就算後面知道夏禹搶先了,也只會在嘆英雄所見略同的同時,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Advertisement

這一次計劃,夏禹是準備十分充足,也嚴肅對待。

畢竟算算他的資產,總資金加上九鼎證券公司,價值兩千六百萬。

一家九鼎報業公司,現在如果拿給匯銀行去估值,估計也就在兩千五百萬到三千萬左右,兩家公司加起來也就五千多萬。

但是!

只要他這次青州英泥和九龍倉的計劃先功,就會爲他賺到以億爲單位的資金,那資本還不是打了滾的往上翻!

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暴富機會,而且作並不難,夏禹絕對不允許在他面前溜走!

現在,就先要暗中收購,把種子埋下去,等到收穫的季節就可以了!

一切會如他所願!

……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就到了小說發售的那天。

五天時間下來,各大書商都已經把《尋秦記》拉回了家,就等著這一天的到來,準備賺上一筆。

這五天中,收穫也不小。

第一次書商總共訂購了8.1萬套小說,兩冊加起來總共有16.2萬本,且都已經送到了各大書商的倉庫中。

但是接下來幾天,又陸陸續續有書商來尋求合作,想要進貨,而原本已經進貨了的書商在調查之後,發現《尋秦記》的熱度似乎很高,也調高了銷售預期,在還沒開售之前又再一次發來訂單。

五天下來,《尋秦記》還沒正式對外開售,但是九鼎報業公司卻已經發出去了11.4萬套的小說,兩冊加起來總共22.8萬本。

其中,香江本地書商的拿貨數量又漲了1萬套,加上之前的4.2萬套的訂單,總共是5.2萬套,兩冊合計10.4萬本。

臺省則是增加了五千套,總訂單達到了每冊1.8萬本。

增長最多的反而是東南亞,增加了1.8萬套,達到了4.4套,兩冊加起來達到了8.8萬本。

東南亞的訂單增長量讓文翰和夏禹都很高興,雖然這不是讀者買的,但是書商並不是傻子,如果不是有把握賣出去,他們怎麼可能會囤這麼多的貨呢?

銷量,就要看今天開始的銷售數量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