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南京後,餘新就奉命駐紮在城下,作爲掩護後方大軍的屏障。鎮江一戰,餘新的部隊立功不小,到了鄭功的讚揚,現在把前軍的任務給餘新正是鄭功對他的信任。
昨日運輸鄭軍家屬的船隻大批抵達,餘新部下的家眷陸續前來營中,與們的丈夫團圓,餘新也見到了自己的妻子。見到妻子後,餘新自然是高興非常,妻子告訴餘新,家屬們沿江而上時,都覺得這裡的氣候不錯,從船上去,兩岸阡陌縱橫,想必產也不差。本來這些福建人還擔憂水土不服,可現在大多放下心來,認爲這裡很適合居住。
“自然,此是太祖高皇帝的神京,若是不好豈會定都於此!”與妻子聊了很久,餘新不僅自誇了一番在鎮江之戰中的英勇表現,也仔細詢問了妻子一路上的生活狀況,擔心妻子會有所不適。
直到實在不能再拖了,餘新才站起,告訴妻子他必須要去南京那邊走一趟。觀察城敵軍的靜是餘新的例行工作,若是發現城有異常,他必須立刻做好戰鬥準備,並及時通報後的主力部隊。
帶著一些親衛來到距離南京城不遠的地方,餘新就觀察城門前的道路、四周地面上的通行痕跡,這些都沒有異狀後,餘新就擡頭眺城的天空,尋找炊煙的痕跡。部署在城牆周圍的偵察兵此時也來到餘新邊,距離他上次來這裡巡查已經過去好幾個時辰了,他們向長報告這段時間觀察到的城靜。
“韃子沒有什麼異常。”餘新作出了判斷,帶著親衛向另外一崗哨走去。
聽完部署在第二個地點的哨兵的報告,加上自己的觀察,餘新斷定這裡也沒有任何異常,接下來的幾也都沒有發現任何威脅。以往發現一切正常後,餘新會仔細觀察一會兒,再和周圍的軍商議,看看有什麼之。不過今天餘新急著回營,他還有滿肚子的話要和妻子說。
不僅餘新如此,他帶來的親衛們今日也無心多做偵察,他們的家人已經抵達營中,作爲丈夫和父親,他們都急著回去儘快把妻兒安頓好。
“今天就到這兒吧。”餘新下令回營後,隨從的軍和親衛們紛紛發出歡呼聲,餘新衝他們笑道:“明日一定要仔細看看,不能像今天這樣馬虎。”
“遵命。”衆人齊聲答道。
回到營中後,餘新聽到傳來婦人的哭聲,聽起來還相當不。若是士兵有這樣的舉,餘新肯定毫不猶豫地衝過去找到聲音的源頭。但今天聽起來是一些人和孩子在哭,餘新就不好過去教訓別人的妻子了,即便是他部下的妻子也不太合適。
帶著滿肚子的疑回到自己的帳篷後,餘新發現妻子的眼睛也是紅紅的,好像剛剛哭過一場。
“你這是怎麼了?”餘新大不解地問道:“你們這都是怎麼了?”
妻子告訴餘新,很多家屬趕到營地後,發現丈夫已經在之前的鎮江之戰中陣亡,當然立刻就是妻哭其夫、子哭其父。餘夫人有一個識的婦,的丈夫也死於鎮江之戰,對孤兒寡母來說這當然是天塌地陷一般的災難,片刻前還歡天喜地滿以爲能全家團聚,轉眼間就哭淚人一樣。
“鎮江我們是大捷啊。”餘新道。
鎮江一戰,明軍殲滅清軍一萬五千餘人,明軍的損失不過千餘人,其中屬於餘新部隊的不過二百而已。以往跟隨鄭功在南海征戰,有時損失遠比鎮江還要慘重,回家後也不至於滿營哭聲。
可現在和以往的況完全不同,以往鄭軍的家屬分散居住,班師後將士各自回家,除非鄰居戰歿纔會到影響,屬的悲傷緒擴散範圍非常有限。但現在鄭軍家屬都集中在營中,抵達營地以前,們在船上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彼此之間都很悉並且有了。現在見到新認識的朋友遭遇喪夫之痛,其婦們跟著一起落淚,剛纔餘新的妻子就陪著別人哭了幾場。
第二天,悲傷的緒擴展到了鄭功的全軍。
鎮江一戰後,鄭功按照以往的習慣,把戰死者就地掩埋,衆人並不認爲有什麼不妥。但是他們的家屬趕到,得知死訊以後先是大放悲聲,然後就紛紛結伴前往鎮江,要重新選擇好的墓地下葬;還有一些在路上因傷病而死的士兵,他們的家人就披麻帶孝,在南京附近擇安葬。
一時間,南京周圍到都是擡棺材的隊伍,屬全縞素在墳前叩頭時,死者生前的戰友和長也紛紛到場致哀——這也是正常的社會禮節。
“怎麼明明是一場大捷,現在鬧得倒像是一場大敗了?”鄭功也有類似餘新的疑問。
連續不斷的出殯活,已經影響到例行的警戒工作,一些哨探都向長告假,回去給戰死的人擡棺材,至要參加葬禮,向孤送去一聲問候。
軍們不好斷然拒絕這種要求,就是鄭功也不能嚴令各軍不得進行此類活。畢竟安葬家人、讓死者土是中國人的大事,士兵都戰死了,難道鄭功還能嚴他們的屬安葬他們麼?難道還能不許別人參加葬禮麼?要真是如此的話,不但兵們要說閒話,就是鄭功自己都覺得太過分了。
一連哭了幾天,鄭功覺軍營裡總算安靜了一些。不過還遠沒有結束,士兵們正在給死者湊份子,辦白事宴,不人商量著辦“頭七”,就好像回到了和平的後方,而不是在危險的戰場上。
“總有過去的一天,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甘輝安鄭功道:“反正鎮江一戰,我軍已經把韃虜銳一掃而空,等大王鑄完大炮,喪事無論如何也辦完了。”
“嗯。”鄭功點點頭,他覺事好像有點不對,不過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再說甘輝說得不錯,現在大炮還沒有開始鑄呢。按照鄭功計劃,幾天前就應該選定炮臺的位置,馬上工打造模,同時進行建築炮臺和鑄造大炮的工作,但因爲這幾天的大批喪事都耽擱了。眼下還沒有偵察好南京周圍的地形,所以無法確定最佳的攻擊地點,不能選擇部署大炮的位置。
就這樣又過了幾天,餘新現在每兩天才去警戒線檢查一趟,而不是像開始的時候那樣幾個時辰就轉一圈。部署在幾座城門周圍的哨探向他彙報平安,他也沒有再去複覈。跟隨餘新一起去巡視的親衛人數只有開始時的三分之一,他們都忙著搭建房屋、安置家人。
以往大軍在外,士兵都聚集在營中,枕在鎧甲和兵上睡覺。現在隨著大批親屬到達,都住在營地裡顯得很不方便,就算餘新本人也不願意再與親衛們的帳篷在一起。明軍的營地因此大大擴展,本來能夠容納全軍的舊營,現在只能住下五分之一的士兵與他們的家屬,其餘的士兵都搬到距離中軍帳很遠的地方,爲自己和妻子兒搭建起新的窩棚。
家屬們所住的棚子,式樣與軍營極爲不同。修築軍營時首先考慮的是安全,然後是便於通訊、聯絡,還有防、防火等方面的要求,至於舒適則是相當靠後的考慮。而現在明軍將士們爲家人修建的住屋,首先考慮的就是舒適,將士們認真地修繕房頂和牆壁,唯恐不能遮風擋雨而讓家眷罪。全軍將士都忙著給家人修建房屋,甘輝統領的鐵人軍已經好幾天沒有練了,聽說也都是去照顧家人了。
“去吧。”又有兩個本該隨行的軍要求告假,餘新大度地一揮手,放他們離去了。他自問是個恤部下的將領,不願意顯得不近人而讓將士怨恨,只是囑咐了幾句:“不用修得太仔細,能夠用上半個月,最多二十天就行了。那時我們就要攻城了,攻下了南京還擔心沒地方住嗎?”
餘新話是這麼說,但他覺得未必二十天後鄭功就能如期攻城。給炮臺選址的事一拖再拖,眼看到南京七、八天了還沒有確定下來。
……
“怎麼又在放鞭炮?”鄭功今日來甘輝的營中找他議事,進帳後疑地問道:“頭七不是都過了嗎?”
“啓稟王上,是樁喜事啊。”甘輝報告,這是兩個士兵的家庭在結親。這二人本來並不相識,在圍攻管效忠銀山大營時,士兵甲眼看就要喪命在一個清兵的刀下,被士兵乙捨命相救,就此爲莫逆。這次他們二人的家眷抵達後,發現兩家的兒歲數相當,當即就定下婚事,今日請同僚喝酒。
“先是喪事,然後是喜事,接著呢,還有什麼?”鄭功臉上毫無喜。家眷抵達後,閩軍的軍紀一落千丈,連鄭功最爲依仗的甘輝和餘新都開始控制不住部隊了。他有些生氣地對甘輝說道:“看來應該把家屬統統挪回船上去。”
“大王不可,”甘輝嚇了一跳:“眷屬近在咫尺,卻不得一見,士兵必定會有怨言。”
“唔。”鄭功從未有攜帶家眷出征的經驗,一時舉棋不定。
“再說這也就是一開始罷了,大王想一想,當年闖營、西營不也都帶著家屬隨軍麼?並沒有讓他們控制不了軍隊啊。說明眷屬只要長久地隨軍,就會變得和士兵一樣能夠吃苦耐勞了。”甘輝想當然地說道。
鄭功聞言點點頭。確實,有李自和張獻忠這兩個現的例子,鄭功也不認爲帶軍屬會有什麼不利的影響。現在混到這個地步,讓鄭功頗意外。不過正如甘輝所說,當年李自圍攻開封,雖然帶著軍隊的家屬,卻反應迅速敏捷,南北反覆機,把圍攻闖營的各路明軍逐個擊破。可見閩軍只是沒有經驗罷了,等這新鮮勁過去了,自然能夠恢復常態。
鄭功把擔憂放下,與甘輝議論起炮臺的選址。
……
“啊……”
清兵慘一聲,跌落馬下。
背後追擊的騎士越過落地的敵人,追上前面的馬匹,牽住馬的繮繩後又迴轉過來,打量一下地上的,確定對方已經死了,才收起武翻下馬,把扔上馬背捆好。
帶著和繳獲的馬匹沿著來路返回,周開荒看到其他的同伴正在下被殺的敵兵的服,把所有能夠辨識他們的份的東西都取出來。和之前一樣,這支被伏擊的清兵同樣沒能逃一人。
把這些敵兵的都藏到樹林的深後,鄧名拿起敵兵爲首者的腰牌查看:“是安慶府的把總,傳送邸報的。好,比我現在的這個份好用。”
說完以後,鄧名就把舊的腰牌從腰間摘下收進包袱,把新繳獲的腰牌掛在上,撕開這個清兵攜帶的公文看起來。看的時候鄧名並沒有向周圍的夥伴朗誦其中的容,而是默默地看完,把它給李星漢,讓後者看完後再一個個地傳下去。等到大家都看過了,就開始討論其中的容,若是有看不懂的字也可以開口詢問。
公文上寫著,張煌言已經抵達蕪湖,銅陵、池州、寧國、太平等地的清軍都投降了。今天看到的是安慶向江西的求援報告。省求救,說明南京上游的清廷統治已經完全崩潰。南京發出全軍集中的命令後,堅定一點的清軍差不多都已經前去南京,地方上剩下的都是搖擺不定的兩面派,見到張煌言率領浙兵抵達,都不假思索地嚮明軍投降。
在打開自家後院的古井以後,李愔的人生自此改變了! 六皇子李愔?二十一世紀宅男李愔?可以在兩個世界自由往來的他,究竟該選擇怎樣的生活? 後宮?爭霸?權謀?僅是如此嗎? 不!擁有現代的科技優勢,他要把自己的封地建設成世界的經濟中心,世界的版圖上將畫滿屬於他的殖民地…
李預穿越隋末唐初,覺醒系統,他帶領手下,打造了一個安詳富足的世外桃源。直到武德九年,突厥大軍南下,為了保護領地,李預率軍出征,沒成想抓了三個人。 “我乃大唐皇帝”。 “我乃長孫無忌!” “我程咬金,你敢說你沒聽過?” 李預傻了,這三人膽大包天,竟敢冒充大唐名人!在打退突厥,救下長安後,三人就訛上了李預。李預煩不勝煩,直到有一天,李預剛給老李治好病,老李就拉著他的手,悄悄的告訴他:“小子,朕攤牌了,其實我是你爹!”